《玉楼春》

时间: 2025-01-11 07:52:28

新愁又逐流年转。

今岁愁深前岁浅。

良辰乐事苦相寻,每到会时肠暗断。

山河雁去空怀远。

花树莺飞仍念乱。

黄昏晴雨总关人,恼恨东风无计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
作者: 陈洵 〔清代〕

新愁又逐流年转。
今岁愁深前岁浅。
良辰乐事苦相寻,
每到会时肠暗断。
山河雁去空怀远。
花树莺飞仍念乱。
黄昏晴雨总关人,
恼恨东风无计遣。

白话文翻译

新出现的愁苦又随着流年而转动。
今年的愁苦比去年更深。
美好的时光和快乐的事情总是难以寻找,
每当相聚的时候,心中总是暗自伤断。
山河间大雁飞去,心中空怀着远方的思念。
花树上的黄莺飞舞,我的思绪依然纷乱。
黄昏时分,晴天和雨天都与人有关,
我恼恨东风,却无计可遣。

注释

  • :跟随,追随着。
  • 流年:时间的流逝,指一年又一年。
  • 深浅:愁苦的程度,深:更深,浅:更轻。
  • 良辰乐事:美好的时光与快乐的事情。
  • 肠暗断:心中苦痛,形容悲伤的感觉。
  • 怀远:思念远方的人或事。
  • 恼恨:愤恨,生气。
  • 东风:春风,传递着愁苦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洵,清代诗人,其作品多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常用古典的方式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思考。他的诗歌风格典雅,常见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创作背景
《玉楼春》是陈洵在感受到人生无常、流年匆匆的背景下所作。诗中流露出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生活的无奈与期盼。

诗歌鉴赏

《玉楼春》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流年变迁的思考与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开篇以“新愁又逐流年转”引入,直接点明诗人心中的忧愁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加深的。接着提到“今岁愁深前岁浅”,这不仅体现了时间的变化,也暗示了人们在经历中愁苦的加重。

在“良辰乐事苦相寻”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但却发现这些快乐的时光难以寻觅。此时的相聚反而成为一种无奈的痛苦,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感。

后半部分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引入更为深刻的情感。“山河雁去空怀远”描绘了大雁南飞的景象,同时象征着人们对远方的思念与对过去的追忆。花树莺飞的描写则增添了一种生动的画面感,但与思绪的乱象形成了鲜明对比,突显出内心的复杂与纷乱。

结尾的“恼恨东风无计遣”一语,既是对春风的怨恨,也反映了无奈与无计可施的情绪,给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悲凉的色彩。全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新愁又逐流年转:新产生的愁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
  • 今岁愁深前岁浅:今年的忧愁比去年更为深重。
  • 良辰乐事苦相寻:美好的时光和快乐的事情总是难以寻找。
  • 每到会时肠暗断:每当相聚的时候,心中总是暗自痛苦。
  • 山河雁去空怀远:山河之间,大雁飞去,心中充满对远方的怀念。
  • 花树莺飞仍念乱:花树上的黄莺在飞舞,我的思绪依旧混乱。
  • 黄昏晴雨总关人:黄昏时分,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与人的情感紧密相关。
  • 恼恨东风无计遣:我对春风感到恼恨,却无计可遣,心中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苦比作流年,形象化了时间与情感的关系。
  • 拟人:将“东风”赋予感情,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
  • 对仗:如“黄昏晴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人生苦短的深刻思考。诗人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映射出内心情感的复杂与悲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流年:象征时间的流逝,表现人生的无常。
  • :象征思念与远方,代表着对过去的怀念。
  • 花树莺飞:代表生命的美好与短暂,同时也暗示着心情的纷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新愁又逐流年转”意在表达什么?

    • A. 愁苦随着时间而改变
    • B. 愁苦只是在过去
    • C. 愁苦不会改变
  2. “良辰乐事苦相寻”中的“苦”字主要指什么?

    • A. 快乐的事情
    • B. 难以寻找的快乐
    • C. 美好的时光
  3. “恼恨东风无计遣”中“东风”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希望
    • B. 心中的烦恼
    •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流逝时光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女性的细腻情感。
  • 纳兰性德《长相思》:对离别思念的描绘,与《玉楼春》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洵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