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起》
时间: 2024-09-19 21:13: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晏起
白居易 〔唐代〕
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
老去慵转极,寒来起尤迟。
厚薄被适性,高低枕得宜。
神安体稳暖,此味何人知。
睡足仰头坐,兀然无所思。
如未凿七窍,若都遗四肢。
缅想长安客,早朝霜满衣。
彼此各自适,不知谁是非。
白话文翻译
鸟儿在庭院的树上啼鸣,阳光照耀着屋檐。年纪大了,懒得早起,寒冷的时候更是起得晚。厚薄适中的被子,合适的枕头,高低刚好。心神安宁,身体温暖,这种滋味又有谁能理解呢?睡足了,仰面坐起,心里空空如也,仿佛没有七窍,四肢也似乎被遗忘。想起在长安的朋友,清晨时分,衣服上沾满了霜。大家各自安适,不知道彼此之间谁对谁错。
注释
- 鸟鸣:指鸟儿的叫声,象征自然的生机。
- 慵:懒惰、无所事事。
- 厚薄被:被子的厚薄,体现了舒适的睡眠状态。
- 神安体稳暖:心神安宁,身体稳妥而温暖,表现了对生活的满足感。
- 如未凿七窍:形容思绪空白,像是没有七窍(眼、耳、口、鼻等)般无所适从。
- 缅想:想念,回忆。
- 长安:古都,象征繁华与人际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兼具政治性和生活性,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清新自然。白居易在唐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以《琵琶行》和《长恨歌》闻名。
创作背景
《晏起》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状态的感悟。此时,白居易已卸任官职,生活逐渐归于平淡,关注内心的安宁,而非外界的纷扰。
诗歌鉴赏
《晏起》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场景,诗人以鸟鸣和阳光引入,营造出宁静而温暖的氛围。诗中通过对个人生活状态的细致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和生活安逸的思考。开头的“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通过鸟鸣和阳光的描写,展现早晨的宁静与美好。而后半部分却转向了个人的懒惰与消极,诗人感受到年纪的增长带来的慵懒,尤其在寒冷的季节中,起床变得更加困难。
诗的深层意蕴在于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人坐在床上,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但也有一种与世无争的空虚感。通过“如未凿七窍,若都遗四肢”的比喻,表达了内心的迷茫与孤独。同时,诗人缅怀在长安的朋友,呈现出一种对往昔繁华与人际关系的思考,似乎在问:在这样的平静生活中,彼此的安适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清晨,鸟鸣和阳光描绘出宁静的起床场景。
- 老去慵转极,寒来起尤迟:感叹自己年纪渐长,懒于早起,尤其在寒冷的冬季。
- 厚薄被适性,高低枕得宜:合适的被褥和枕头让自己感到舒适,体现对生活的享受。
- 神安体稳暖,此味何人知:内心的安宁和身体的温暖,只有自己能体会到。
- 睡足仰头坐,兀然无所思:睡得够久,坐起来却无所思,无所依靠的状态。
- 如未凿七窍,若都遗四肢:形容思维空白,仿佛失去感官的存在。
- 缅想长安客,早朝霜满衣:回忆在长安的朋友,早晨出门时衣服沾满霜。
- 彼此各自适,不知谁是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适,但彼此的对错却难以分清。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如未凿七窍”比喻思维的空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反映了诗人老年的无所作为和对往昔的缅怀,展示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鸟鸣: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
- 阳光:象征温暖与希望。
- 寒冷:代表生活中的困扰与无奈。
- 长安:象征繁华与人际关系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晏起》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A. 杜甫
B. 李白
C. 白居易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什么?
A. 乡土情怀
B. 繁华与人际关系
C. 自然景色
D. 个人理想 -
诗中“如未凿七窍”的意思是什么?
A. 充满智慧
B. 思维空白
C. 身体虚弱
D. 精力充沛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春望》 vs 《晏起》:两首诗均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前者更多地关注国家与个人命运,后者则侧重个人生活的安逸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白居易《白居易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流派与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