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其一 秋闺》

时间: 2025-01-26 23:36:27

风雨下樊楼。

玉臂寒生不任秋。

除却影儿刚剩我,含羞。

总在眉峰半寸头。

断脸复凝眸。

挨过黄昏泪未收。

待不思量除是梦,还休。

梦醒繇来一样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 其一 秋闺
风雨下樊楼。玉臂寒生不任秋。除却影儿刚剩我,含羞。总在眉峰半寸头。断脸复凝眸。挨过黄昏泪未收。待不思量除是梦,还休。梦醒繇来一样愁。

白话文翻译:

秋雨飘洒在高楼上,寒风袭来,我的玉臂不禁感到凉意。除去那影子,剩下的只有我,带着羞怯。眼神总是停留在眉尖,脸庞凝重而忧郁。度过黄昏,泪水依然未止。只希望不再思念,若不是做梦,那就算了。梦醒过后,依旧是一片愁苦。

注释:

  • 风雨:形容秋季雨水的凄凉。
  • 樊楼:高楼,象征着孤独的空间。
  • 玉臂:形容女子白皙的手臂,暗示美丽与脆弱。
  • 含羞:意指内心的羞怯与不安。
  • 眉峰:指眉毛的高处,常与情感相关。
  • 断脸:形容脸色苍白或忧愁的状态。
  • 凝眸:注视,表达对某事的深切关注。
  • 黄昏:象征着一天的结束,暗示孤独与思念的加重。
  • 梦醒:指从梦中醒来,寓意现实的残酷。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俞彦,明代女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诗句而闻名。她的作品常常表现女性的内心世界,尤其是爱情、思念与孤独。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季,正值思念、凉意渐浓的时节,诗人可能经历了情感上的孤独与思念,因此产生了这样的作品。

诗歌鉴赏:

《南乡子 其一 秋闺》是一首抒情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表达,展现了秋天带来的孤独与愁苦。诗中的“风雨下樊楼”不仅描绘了环境的恶劣,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随着秋季的到来,寒冷的气息让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尤其是“玉臂寒生不任秋”,突显了她的脆弱与敏感。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除却影儿刚剩我,含羞”表明了自己身处孤单之中,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在远去,只有她自己独自承受。通过“断脸复凝眸”的描写,诗人深刻地揭示了内心的痛苦与思念,情感的沉重使得她的脸色变得苍白,眼神中充满了无尽的忧愁。

整首词通过对黄昏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层次,诗人不仅在期待着某种解脱,也在反思着自己的情感。最终的“梦醒繇来一样愁”则将孤独与失落推向了高潮,现实的无情与梦境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绝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风雨下樊楼:描绘了阴雨天气,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2. 玉臂寒生不任秋:通过玉臂的寒冷表达了对秋天的无奈与不适。
    3. 除却影儿刚剩我,含羞:暗示周围的影子都是虚幻的,真正的孤独是内心的羞怯。
    4. 总在眉峰半寸头:情绪的凝重,常常在眉头显现。
    5. 断脸复凝眸:展现出一种忧愁的状态,脸色显得苍白无力。
    6. 挨过黄昏泪未收:黄昏的孤独与思念,泪水未干。
    7. 待不思量除是梦,还休:希望不再思念,反复思索是否只是梦境。
    8. 梦醒繇来一样愁:醒来后仍然是无尽的愁苦,现实的残酷。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玉臂”比喻女性的美丽与脆弱。
    • 拟人:将情感通过自然景象表现出来,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挨过黄昏泪未收”和“待不思量除是梦”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女性在面对孤独与思念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愁苦。

意象分析:

  • 风雨:象征着内心的愁苦和外界的孤寂。
  • 樊楼:高楼象征着孤独和隔绝。
  • 玉臂:代表美丽与脆弱,暗示女性的情感状态。
  • 黄昏: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也寓意着失落与思念的加重。
  • :代表着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逃避现实的想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风雨”主要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回忆
    • B. 孤独与愁苦
    • C. 快乐的时光
  2. “玉臂寒生不任秋”中的“玉臂”指代什么?

    • A. 女性的手臂
    • B. 一种玉器
    • C. 秋天的象征
  3. 诗中提到“梦醒”的含义是什么?

    • A. 现实的残酷
    • B. 美好的时光
    •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女性的思念与孤独。
  • 苏轼的《水调歌头》:描写了对月亮的思念,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 《南乡子 其一 秋闺》 vs 《如梦令》
    • 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前者更加强调孤独和愁苦,而后者则更多体现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两者在意象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