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时间: 2025-01-26 23:28:42

帘影隔枇杷,学绣屏边面半遮。

忽唾残绒羞晕颊,红霞。

一扣连环印碧纱。

聚散恨沙,别语分明记未差。

道是莫随飞絮去,天涯。

化了浮萍又著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
杜文澜 〔清代〕

帘影隔枇杷,学绣屏边面半遮。
忽唾残绒羞晕颊,红霞。
一扣连环印碧纱。
聚散恨沙,别语分明记未差。
道是莫随飞絮去,天涯。
化了浮萍又著花。

白话文翻译:

在帘影下,枇杷树的影子映在绣制的屏风上,半遮住了她的面容。
她不经意地吐出几声娇羞的叹息,脸颊上泛起红晕,如同红霞般绚烂。
轻轻敲响的连环声,宛如碧纱般的清越。
分别时的怨恨如同沙粒般细小,但彼此的约定却清晰如昨。
我想告诉你,别随风而去,别像飞絮那样漂泊天涯。
就算浮萍化作花朵,也希望你能记得我。

注释:

  • 帘影: 窗帘的影子,暗示着一种隔离和距离感。
  • 枇杷: 一种水果,象征着丰收和美好。
  • 绣屏: 衣物或帷幕上刺绣的图案,代表精致和文雅。
  • 红霞: 比喻脸上的红晕,增添了女子的娇羞之感。
  • 连环印: 指一种声音,象征着亲密的联系。
  • 聚散: 分离与聚合,表达了情感的复杂性。
  • 飞絮: 比喻轻浮的事物,暗示着不定和漂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文澜,清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文笔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生活的点滴,常常流露出个人的情感经历。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杜文澜的个人情感经历中,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思考与感悟。诗中充满了对美好情感的追忆和对离别的惋惜,体现了清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描写。

诗歌鉴赏:

《南乡子》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通过精致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开篇以“帘影隔枇杷”引入,给人一种朦胧而又美好的画面,仿佛让人感受到爱情中的羞涩与隔阂。接着描绘了女主角的娇羞与美丽,红霞般的脸颊,传达出一种青春的活力和内心的柔情。

随着词句的展开,聚散的情感逐渐浮现,诗人以“聚散恨沙”来形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细腻地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最后,诗人以“道是莫随飞絮去,天涯”寄托了对爱情永恒的期盼,虽然人生如浮萍,但愿情感能够如花般绽放,给人以美好的回忆。

整首词以清新的意象和柔和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文人在追寻爱情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细腻与脆弱,既有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也有对离别的无奈与哀伤,深刻而富有层次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帘影隔枇杷:帘子后的影子映照着枇杷,暗示隔离与美好。
  2. 学绣屏边面半遮:女子在绣屏边,面庞被半遮,表现出一种羞涩的美。
  3. 忽唾残绒羞晕颊,红霞:她不经意间吐出几声,脸上泛起红晕,形象生动。
  4. 一扣连环印碧纱:声响如同清脆的扣响,传达出亲密之感。
  5. 聚散恨沙,别语分明记未差:聚合与分离的情感如沙子般细小,但承诺依旧清晰。
  6. 道是莫随飞絮去,天涯:劝告不必随风而去,表达了对离散的惋惜。
  7. 化了浮萍又著花:即使是浮萍也能开花,象征着美好的情感可以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飞絮”,表现出轻盈与无常。
  • 拟人:赋予情感以人的特性,使情感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聚散恨沙”,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爱情的美好与脆弱,表达了对离别的惋惜与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人们对真挚情感的追寻与珍惜。

意象分析:

  • 帘影:象征着爱的隔离与思念。
  • 枇杷:代表丰收与美好回忆。
  • 红霞:象征青春与娇羞。
  • 飞絮:暗示人生的无常与漂泊。
  • 浮萍:象征着脆弱与变化,但也有希望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帘影”象征着什么? A. 隔离与距离
    B. 光明与希望
    C. 欢乐与笑声

  2. “聚散恨沙”中“沙”指的是什么? A. 细小的情感
    B. 沙滩
    C. 时光

  3. 诗中的“飞絮”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生命的美好
    B. 轻浮与漂泊
    C. 永恒的爱情

答案: 1.A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杜文澜与李清照的作品均表现出对爱情的细腻描写,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具哀愁,而杜文澜则在细腻中带有一丝希望与美好。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杜文澜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