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

时间: 2025-01-10 22:08:30

村僻无人到,安居似野僧。

柴门交岸竹,茅屋带溪藤。

煮粥宜杂稻,分茶间老菱。

百年堪乐此,生计日相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村僻无人到,安居似野僧。柴门交岸竹,茅屋带溪藤。煮粥宜杂稻,分茶间老菱。百年堪乐此,生计日相仍。

白话文翻译: 在偏僻的村庄无人造访,我安居于此,生活简朴如同山野中的僧人。柴门旁是交错的岸边竹林,茅屋被溪边的藤蔓环绕。煮粥时宜加入杂稻,分茶时偶尔加入老菱。这样的生活百年也乐得其所,生计日复一日地继续。

注释:

  • 村僻:偏僻的村庄。
  • 安居:安定地居住。
  • 野僧:山野中的僧人,指生活简朴。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指简陋的门户。
  • 交岸竹:岸边的竹林交错生长。
  • 茅屋:用茅草覆盖的屋子,指简陋的住所。
  • 带溪藤:被溪边的藤蔓环绕。
  • 杂稻:多种稻米混合。
  • 分茶:品茶。
  • 老菱:老的菱角,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
  • 百年堪乐此:这样的生活百年也乐得其所。
  • 生计日相仍:生计日复一日地继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昱,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其崇尚自然、追求简朴生活的态度。该诗描绘了作者在偏僻村庄的宁静生活,反映了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创作于作者隐居或远离尘嚣的时期,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偏僻村庄的宁静生活,展现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亲近。诗中“村僻无人到,安居似野僧”一句,即表达了作者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随后的“柴门交岸竹,茅屋带溪藤”则进一步以自然景物来烘托这种宁静的生活环境。最后两句“百年堪乐此,生计日相仍”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愿意长久维持的决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村僻无人到:描绘了村庄的偏僻,无人造访,强调了宁静和与世隔绝的状态。
  2. 安居似野僧:比喻自己的生活简朴如同山野中的僧人,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3. 柴门交岸竹:通过具体的景物描绘,展现了居住环境的自然和简朴。
  4. 茅屋带溪藤:进一步以自然景物来烘托宁静的生活环境,增强了诗的意境。
  5. 煮粥宜杂稻:描述了日常生活的细节,体现了生活的简朴和自然。
  6. 分茶间老菱:通过品茶的细节,展现了生活的闲适和对自然的亲近。
  7. 百年堪乐此: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愿意长久维持的决心。
  8. 生计日相仍:强调了生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传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坚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安居似野僧”,将简朴的生活比作山野中的僧人,形象生动。
  • 对仗:如“柴门交岸竹,茅屋带溪藤”,通过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亲近。通过描绘偏僻村庄的宁静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愿意长久维持的决心。

意象分析:

  • 村僻:偏僻的村庄,象征着与世隔绝的宁静。
  • 柴门、茅屋:简陋的住所,象征着简朴的生活。
  • 岸竹、溪藤:自然景物,象征着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 杂稻、老菱:日常生活的细节,象征着生活的简朴和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安居似野僧”一句,作者将自己比作什么? A. 山野中的僧人 B. 城市中的隐士 C. 乡村的农夫 D. 寺庙的和尚 答案:A

  2. 诗中“柴门交岸竹,茅屋带溪藤”描绘了什么? A. 繁华的城市景象 B. 宁静的乡村生活 C. 热闹的市集 D. 繁忙的农田 答案:B

  3. 诗中“百年堪乐此”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A. 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B. 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C. 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D. 对战争的恐惧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和自然之美,与本诗有相似的主题。

诗词对比:

  • 李昱的《村居》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李昱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陶渊明的诗则更注重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李昱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陶渊明诗集》:可以对比阅读,了解不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不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