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时间: 2025-04-27 05:56:41

十年三过苏台路。

还又是、匆匆去。

迅景流光容易度。

鹭洲鸥渚,苇汀芦岸,总是消魂处。

苍烟欲合斜阳暮。

付与愁人砌愁句。

为问新愁愁底许。

酒边成醉,醉边成梦,梦断前山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年三过苏台路。
还又是匆匆去。
迅景流光容易度。
鹭洲鸥渚,苇汀芦岸,总是消魂处。
苍烟欲合斜阳暮。
付与愁人砌愁句。
为问新愁愁底许。
酒边成醉,醉边成梦,梦断前山雨。

白话文翻译:

这十年间我三次经过苏台路,
然而每次都是匆匆而过。
光阴如流水般容易消逝。
鹭洲和鸥渚,芦苇荡和岸边,处处都是令人神伤的地方。
苍烟欲合,斜阳将落入黄昏。
我把这些愁苦的情绪写成诗句,送给那些愁苦的人。
我想问问,这些新来的愁苦究竟有多少。
在酒杯旁我醉了,醉得做了梦,梦醒时却只见前山的细雨。

注释:

  • 苏台路:指苏州的台阶,常用来象征美丽的风景。
  • 迅景流光:快速流逝的景色和光阴。
  • 消魂处:令人神伤的地方,指美景带来的忧愁。
  • 苍烟:指青烟,象征着朦胧和忧郁。
  • 砌愁句:用诗句表达愁苦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和写景为主,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经历多次往返之际,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表达了内心的愁苦与孤独。

诗歌鉴赏:

《青玉案》是一首充满感伤情怀的词作,描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美好景色的无奈感受。开篇即提到“十年三过苏台路”,可以看出作者对往昔的追忆,尽管多次经过,却依然是匆匆而过,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无能为力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接下来的“迅景流光容易度”更是道出了岁月如梭的无情,令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惋惜。

诗中提到的“鹭洲鸥渚,苇汀芦岸”,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图景,然而这些景色却成了“消魂处”,显示出诗人对美的享受与内心愁苦的矛盾。随着“苍烟欲合斜阳暮”的描写,情景愈加沉重,似乎暗示着生命的黄昏与悲伤的情绪。

最后几句“为问新愁愁底许”更是将情感推向顶点,酒醉之后的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迷茫,似乎在追问生活的意义与愁苦的根源。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年三过苏台路:时间的流逝和多次经历的重叠,让人感到一种时间的无情。
  • 还又是匆匆去:强调了快速而匆忙的生活状态,无法停留。
  • 迅景流光容易度:流光容易逝去,突显时间的珍贵和不可逆转。
  • 鹭洲鸥渚,苇汀芦岸,总是消魂处:美丽的自然景色与内心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
  • 苍烟欲合斜阳暮:描绘了黄昏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和忧伤。
  • 付与愁人砌愁句:将自己的愁苦化为诗句,表达共鸣。
  • 为问新愁愁底许:对新愁的追问,体现诗人的内心挣扎。
  • 酒边成醉,醉边成梦,梦断前山雨:醉酒后做梦,梦醒却带来失落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迅景流光”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将愁苦具象化,表现情感。
  • 对仗:如“鹭洲鸥渚,苇汀芦岸”形成对比,增加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愁苦的深思,展现出一种对美好的追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鹭洲鸥渚:象征宁静与美好,却又是一种失去的象征。
  • 苍烟:象征忧愁与孤独。
  • 黄昏:代表生命的终结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十年三过苏台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往昔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期望
    • C. 对现实的满足
  2. “苍烟欲合斜阳暮”中的“斜阳”象征什么?

    • A. 光明的未来
    • B. 生命的终结
    • C. 美好的回忆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同样表现了对逝去时光和美好事物的思念,但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写和女性的柔情,而吴潜的《青玉案》则更强调愁苦与反思,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