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散后)》
时间: 2025-04-27 22:28:52意思解释
最高楼(散后)
作者: 毛滂 〔宋代〕
原文展示:
微雨过,深院芰荷中。
香冉冉,绣重重。
玉人共倚阑干角,
月华犹在小池东。
入人怀,吹鬓影,
可怜风。
分散去轻如云与梦,
剩下了许多风与月,
侵枕簟,冷帘栊。
副能小睡还惊觉,
略成轻醉早醒忪。
仗行云,将此恨,
到眉峰。
白话文翻译:
细雨刚过,深院中的荷花悠然自得。
香气缭绕,绣帷重重。
美人依偎在栏杆一角,
月光依旧洒在小池的东面。
心中思念,轻轻一吹,鬓影摇曳,
真是可怜的风。
散去的情感轻得像云和梦,
留下了许多风与月,
侵袭着枕头和凉席,冷冷的帘子。
偶尔小睡却又惊醒,
稍微醉意清晨便醒来。
依靠着行云,把这份遗恨,
留在眉头。
注释:
- 芰荷:即荷花,生于水中的植物,象征清丽和纯洁。
- 冉冉:形容轻柔地升起或聚集,常用来描写香气。
- 月华:月光,诗中常用来营造清幽的夜景。
- 入人怀:表达思念之情,入心入怀。
- 仗行云:借助行云,象征流动和无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宋代词人,字子华,号东洲,生于南宋时期,以词作见长,表达细腻的情感,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最高楼(散后)》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作者对离别后的思念与惆怅的情感,适逢雨后,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周围环境与内心情感的交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深院的景象,荷花、香气、月光交织出一种恬静而又清丽的氛围。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传达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美人与诗人共倚栏杆,月华洒落,形成了一种甜蜜而又苦涩的情感。随着“分散去轻如云与梦”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无常的感慨。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勾勒出一个既美丽又忧伤的场景,情感深邃而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微雨过,深院芰荷中:描写雨后的宁静场景,展现出清新幽静的环境。
- 香冉冉,绣重重:香气缭绕,象征着美好的气息,重重的绣帷又增添了层次感。
- 玉人共倚阑干角:美人依偎的姿态,增添了诗中的人情味。
- 月华犹在小池东:月光的存在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时光的流逝。
- 入人怀,吹鬓影,可怜风:思念之情通过微风传递,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分散去轻如云与梦:描绘情感如云雾般散去,象征着时光的无常。
- 剩下了许多风与月,侵枕簟,冷帘栊:孤独的感觉,通过风与月的陪伴,反衬出内心的冷清。
- 副能小睡还惊觉:即使小睡也难以安然,内心的惆怅始终挥之不去。
- 略成轻醉早醒忪:醉意未尽,早醒的状态表现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仗行云,将此恨,到眉峰:以行云作为象征,表达将遗憾与思念寄托于自然之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喻为云与梦,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风以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 对仗:上下句对称,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后的思念与孤独展开,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反映内心情感的波动,揭示了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花:象征着纯洁与美好,代表思念的对象。
- 月光: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失去的时光。
- 微风:象征着轻柔的思念与难以言说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微雨过”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A. 雨后清新
B. 暴风雨
C. 晴天 -
诗中的“玉人”指的是什么?
A. 朋友
B. 美人
C. 亲人 -
“仗行云,将此恨,到眉峰”中“行云”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现象
B. 思念的寄托
C. 诗人的心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毛滂的作品均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李清照的词更侧重于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毛滂则通过环境描写增强了情感的氛围。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典诗词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