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卓漳州二首 其二
调发烦三郡,跳梁满四郊。
欲平绿林乱,先革白茅包。
清昼狐归穴,和风燕返巢。
姑行龚遂策,不必待锋交。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调动三县的兵员,四周的乡野到处都是跳梁的小人。
要想平息这片绿林中的骚乱,首先要剿除那些白茅包裹的敌人。
白昼时分,狐狸回到洞穴,和风吹拂,燕子归来筑巢。
姑且行走,帮助龚遂制定策略,不必等待锋锐的交锋。
注释
字词注释
- 调发:调动、征发。
- 烦:烦扰、困扰。
- 郡:古代行政区划,这里指三县。
- 跳梁:指引起骚乱的人。
- 绿林:指森林,象征叛乱势力。
- 革:剿除、铲除。
- 白茅包:指敌人藏匿的地方。
- 姑行:姑且采取行动。
- 龚遂:指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或谋士。
- 锋交:指兵器交锋。
典故解析
- 狐归穴:古代寓言中狐狸代表狡猾,回穴寓意安稳归处,象征战争后的平静。
- 和风燕返巢: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燕子归来象征希望与重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季厚,号天池,南宋诗人,擅长词、诗。其作品以豪放、清新而著称,常表达对国家和时局的关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之时。诗人借助送别友人之际,抒发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希望,表达了对安定局势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引子,展现了刘克庄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深刻思考。开篇就以调发三郡的紧迫感,描绘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暗示着外部环境的复杂与严峻。接着,诗人提出要平定骚乱,首先需要剿除潜伏的敌人,表达了对治理乱局的理性思考和策略的重视。
在自然意象的运用上,诗人以“清昼狐归穴”和“和风燕返巢”描绘出春日的宁静与和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着内外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忧虑,也反映了对未来和谐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姑行龚遂策”更是强调了策略的重要性,诗人在此表现出一种深思熟虑的智慧与对未来的信心。整首诗在悲观与乐观之间游走,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对友人的殷切期盼,以及对时局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调发烦三郡:调动三县的兵力来应对混乱,强调了局势的紧迫。
- 跳梁满四郊:四周的人们都在胡闹,形势不容乐观。
- 欲平绿林乱:想要平定森林中的叛乱,表明治理之艰。
- 先革白茅包:治理混乱要先剿除敌人,反映了策略的必要性。
- 清昼狐归穴:自然回归的景象象征着一种安定的渴望。
- 和风燕返巢: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姑行龚遂策:即使不与敌人交锋,也要先制定策略,体现了智慧的重要性。
- 不必待锋交:强调了策略优先于武力的思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清昼狐归穴,和风燕返巢”,形成了和谐美的对比。
- 象征:狐狸和燕子代表了战后的两种状态,体现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 比喻:用“白茅包”隐喻敌人,以“绿林”象征乱局。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刘克庄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和平生活的渴望,强调了治理乱局需要智慧与策略,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郡:象征国家的广泛影响,暗示动员的必要性。
- 绿林: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动乱的象征。
- 狐狸:象征狡诈与隐匿,代表敌人。
- 燕子:象征春天、和平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调发烦三郡”是为了什么?
A. 送别朋友
B. 平定骚乱
C. 休闲游玩 -
“清昼狐归穴”的意思是什么?
A. 狐狸回到洞穴,象征安稳
B. 狐狸在外游荡
C. 狐狸被抓住 -
诗中强调的治理乱局的首要策略是什么?
A. 交锋
B. 制定策略
C. 招兵买马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刘克庄《送卓漳州二首》都反映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但杜甫更侧重于个人感受,而刘克庄则更注重策略与理智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刘克庄诗词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