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市隐居无定,名园不厌寻。
治生长计拙,学道野情深。
未得九仙骨,徒存五岳心。
何时同策杖,麋鹿放空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他在城市中生活却无处可归,常常在名园中游寻而不厌。虽然生活的谋生之计显得拙劣,但他对道理的学习却是发自内心的深厚情感。虽然未能得到“九仙”的骨气,依然怀有“五岳”的雄心壮志。何时能与友人携杖同行,畅游在空旷的森林中,任由麋鹿自在奔跑。
注释:
- 市隐居无定:市,指城市;隐居,指隐居生活;无定,指没有固定的居所。
- 名园不厌寻:名园,指著名的园林;不厌,指不觉得厌倦。
- 治生长计拙:治生,谋生的方式;长计,长远的打算;拙,笨拙。
- 学道野情深:学道,学习道理;野情,指对自然的情感;深,表示情感深厚。
- 未得九仙骨:九仙,指道教中九位仙人;骨,指精神气质。
- 徒存五岳心:徒,白白;五岳,指中国的五大名山;心,指心志。
- 同策杖:策杖,指携带手杖;同,指一起。
- 麋鹿放空林:麋鹿,指一种动物;放,指自由自在;空林,指广阔的森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宪是明代的一位诗人,其生平资料较为稀少,但他的诗作体现了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具有浓厚的道教思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一个追求自然、隐逸生活的时代,反映了诗人对城市生活的无奈和对道家思想的追求,表达了其内心对自由与宁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首句“市隐居无定”就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境,他在喧嚣的城市中感到迷失,缺乏归属感,隐居的梦想似乎遥不可及。而“名园不厌寻”则表现了他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尽管生活艰难,他依然不断追寻心中的理想之地。
接下来的两句“治生长计拙,学道野情深”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矛盾。他在谋生方面可能显得笨拙,但对道理的学习却是情感深厚,显示出一种内心的坚持与追求。未能“得九仙骨”,说明他在精神和道德上并未达到理想的境界,但心中始终怀有崇高的理想“徒存五岳心”。
最后一句“何时同策杖,麋鹿放空林”,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他渴望与知己携杖游玩于自然的怀抱,享受自由的生活,这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令整首诗充满了幽远的情感与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市隐居无定:诗人生活在繁华的城市中,但内心希望隐居,显示出内心的不安和对自由的渴望。
- 名园不厌寻:对名园的热爱表明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他不厌其烦的追求。
- 治生长计拙:诗人对谋生的方式感到无奈,显得笨拙,但这并未让他放弃追求道理的决心。
- 学道野情深:学习道理的过程与对自然的热爱深深交织,表现出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 未得九仙骨:未能成为真正的高人,反而留存心中的理想与追求。
- 徒存五岳心:虽然未能达到理想境界,但心中始终怀有崇高的抱负。
- 何时同策杖: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一起游玩的愿望。
- 麋鹿放空林:展现了自然的自由与和谐,象征着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理想比作“九仙骨”,象征着高尚的追求。
- 对仗:前后句之间意象对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意象:自然中的“麋鹿”象征着自由,体现了诗人的愿望与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反映了对内心世界的追求与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市:象征着繁华与喧嚣,反映出诗人对城市生活的无奈。
- 名园:代表着理想与美好,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九仙骨:象征着高尚的道德与精神追求,反映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 五岳心:代表着雄心壮志,体现出诗人不屈的精神。
- 麋鹿:象征着自由与自然,体现出诗人理想生活的愿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什么生活状态感到无奈?
- A. 乡村生活
- B. 城市生活
- C. 隐居生活
-
“九仙骨”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高尚的道德
- C. 学识
-
诗中提到的“麋鹿”象征什么?
- A. 忍耐
- B. 自由
- C. 繁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隐逸的生活情趣。
- 陶渊明《饮酒》:强调自然与自我精神的和谐,反映出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