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见水田乐之》
时间: 2025-01-11 23:41: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 见水田乐之
作者:顾璘 〔明代〕
潺潺碧涧归田,山人自识山家趣。
开春阳动,土膏融暖,便脩农务。
黄犊翻泥,青秧刺水,爱逢时雨。
但完官两税,供家八口,万事何思何虑。
细数古来豪杰,犁锄边尽多乐处。
伊尹深耕,孔明薄种,甚生出处。
江左夷吾,终南捷径,岂堪俦侣。
判穷达由天,卷舒在我,證却此生公据。
白话文翻译
溪水潺潺流向田间,山中人自然懂得山家的乐趣。
春天一到,阳光普照,泥土渐渐变暖,农事也随之展开。
黄牛在泥田里翻滚,青秧在水中扎根,爱那及时的春雨。
只要完成两税,养活八口之家,其他事情又何必思虑过多?
细数古往今来的豪杰,耕耘之地总有乐趣。
伊尹深耕细作,诸葛亮种田不多,皆有其生存之道。
江左的夷吾(即王戎),终南的捷径,怎能与我为伍?
命运的穷达由天注定,生活的起伏在我掌握,证明了这一生的价值。
注释
- 潺潺:形容水流声,表示溪水流动的声音。
- 碧涧:青绿色的溪流。
- 土膏:指泥土,尤其是肥沃的土壤。
- 黄犊:小牛,代表耕作的工具。
- 青秧:指幼苗,通常是指水稻苗。
- 伊尹:古代著名的农民和政治家,曾为商汤的宰相。
- 孔明:指诸葛亮,蜀汉丞相,善于治国理政和农耕。
- 夷吾:王戎,东晋著名的隐士。
- 卷舒:形容事情的发展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璘(约1580—约1640),明代诗人,字君揖,号云山,常以田园诗著称,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关系。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农民的生活艰辛,但诗人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农耕文化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潺潺的溪水流向田间,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画面感,山人对山家乐趣的认知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春天的到来,阳光的温暖,土壤的肥沃,都是农事活动的前奏,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的重视。
接下来的描写中,黄牛翻泥、青秧扎根,生动地表现了春耕的忙碌与生机。诗中提到的“时雨”更是强调了自然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在描述农事,更是在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回顾古代豪杰的事迹,强调耕作带来的乐趣与价值,伊尹与孔明的例子传递出智慧与勤劳是成功的关键。最后,诗人以“判穷达由天,卷舒在我”总结,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既承认命运的不可控,也强调了自身努力的重要性,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潺潺碧涧归田:溪水流动的声音回归到田地,营造出自然的宁静。
- 山人自识山家趣:山中人自然懂得乡村的乐趣,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 开春阳动,土膏融暖,便脩农务:春天的阳光唤醒了大地,农事随之展开,体现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的紧密联系。
- 黄犊翻泥,青秧刺水,爱逢时雨:描绘了农忙的景象与春雨的及时,生动形象。
- 但完官两税,供家八口:强调了生活的负担,但也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
- 细数古来豪杰:回顾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借此引出自己的思考。
- 犁锄边尽多乐处:强调耕作所带来的乐趣与满足。
- 伊尹深耕,孔明薄种,甚生出处:通过古代人物的例子,表达对勤劳致富的认同。
- 江左夷吾,终南捷径,岂堪俦侣:对比不同的人生选择,强调个体的独特性。
- 判穷达由天,卷舒在我:总结了命运与努力的关系,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农事与人生的比喻,暗示了勤劳的重要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尊重,强调了勤劳、智慧与命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生命和滋润,代表自然的馈赠。
- 田:象征耕作与生活,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的重视。
- 黄犊、青秧:分别象征农耕的工具和成果,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犊”指什么? A. 小牛
B. 小羊
C. 小马
答案:A. 小牛 -
诗人认为农耕生活的乐趣是谁的智慧? A. 伊尹
B. 孔明
C. 以上都是
答案:C. 以上都是 -
诗中提到的“卷舒在我”是什么意思? A. 一切都由我掌控
B. 一切都由天注定
C. 一切都不重要
答案:A. 一切都由我掌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描绘春天的生机与自然之美。
- 《归园田居》 by 陶渊明: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诗词对比:
- 顾璘的《水龙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均强调田园生活的乐趣和自然的美好,但顾璘更侧重于劳动与命运的关系,而陶渊明则更强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收录明代各类诗词作品,了解顾璘的创作背景。
- 《古典诗词鉴赏》:解析古典诗词的技巧与风格,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