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其一 寄胡双仙世妹二闽》
时间: 2025-02-04 15:31: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其一 寄胡双仙世妹二闽
作者:叶璧华 〔清代〕
携琴擪笛穿花去。小集幽亭里。
别来草草度流光。又是露珠滴粉坠莲房。
知音人世能逢几。同解惺语。
思君不见诵君诗。知否银缸挑尽独眠迟。
白话文翻译
诗的内容描述了一个女子携琴带笛,在花间游玩的情景,她在幽幽的亭子里小聚。自从分别以来,时光匆匆而过,露珠又在莲房上滴落,仿佛在诉说着思念。她感慨知音难寻,能够理解自己心声的人实在少之又少。尽管思念着心上人,却无法见面,只能默念着他的诗句。她感到孤独,夜晚在银缸旁挑灯独自入睡,显得格外漫长。
注释
- 携琴擪笛:携带琴和笛子,表示音乐的陪伴。
- 小集幽亭:在幽静的亭子里小聚,体现一种雅致的生活。
- 草草:匆匆、草率,这里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 露珠滴粉:露珠像粉末一样滴落,形容清晨的美景。
- 知音:理解自己的人,表示情感的共鸣。
- 独眠迟:独自入睡,夜晚显得漫长,表达了孤独感。
典故解析
- 知音: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王粲与其友的故事,强调知心朋友的珍贵。
- 露珠:常用于描写清晨的美丽景象,象征着纯洁和短暂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璧华(生卒年不详)是清代的一位女诗人,以其细腻的感情和清丽的语言著称。她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表现了女性的柔情与智慧。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叶璧华与友人分别后,思念之情涌动,反映了她对朋友的情谊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虞美人 其一》借助优雅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开头的“携琴擪笛穿花去”,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与青春气息的场景,暗示诗人与友人曾经的美好时光。紧接着的“别来草草度流光”,则显露出时光的无情与匆忙,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勿让美好时光流逝。
诗中提到“知音人世能逢几”,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相知相惜的稀有,进一步加深了思念的情绪。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不仅仅是情感的倾诉,更是对孤独的深刻体悟。结尾的“知否银缸挑尽独眠迟”,则将孤独感推向高潮,坐在银缸旁,挑灯夜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那种无尽的思念与孤寂。
整首诗以清丽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生命的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携琴擪笛穿花去: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场景,象征着诗人的乐观与活力。
- 小集幽亭里:暗示与友人的私密聚会,增加了情感的亲密感。
- 别来草草度流光:感叹分别后的时光流逝,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
- 又是露珠滴粉坠莲房:描绘出清晨的美丽景象,展现出自然的清新。
- 知音人世能逢几:感叹知音难寻,表达孤独和对友谊的渴望。
- 同解惺语:强调了与知音之间的默契和理解。
- 思君不见诵君诗: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敬仰。
- 知否银缸挑尽独眠迟:通过夜晚的孤独,展现对友人的思念愈加深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露珠比作粉末,形象地描绘了清晨的美景。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露珠滴落,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情景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谊的珍视及思念,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深厚与孤独的感受,反映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真情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琴、笛:象征音乐与艺术,代表着诗人的文雅与情趣。
- 幽亭:象征宁静与私密,隐喻友谊的深厚。
- 露珠、莲房:自然意象,象征清新、美好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器有哪些? A. 琴和笛
B. 琵琶和笛
C. 钹和锣
答案:A -
诗中“知音人世能逢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惋惜
C. 愤怒
答案:B -
“银缸挑尽独眠迟”中的“银缸”有什么象征意义? A. 财富
B. 孤独
C. 友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同样表现了对友谊和孤独的感慨。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体现了自然与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虞美人》vs.《红楼梦》中的诗作
- 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虞美人》更注重于个人的情感,而《红楼梦》则更具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叶璧华诗词集》
这些资料提供了更多关于叶璧华及其作品的背景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其诗歌的内涵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