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残句:秋近草虫乳
夜遥霜月寒。
扇声酋泛暑,
井气忽生秋。
白话文翻译:
秋天渐近,草丛中的虫儿开始鸣叫,
夜晚遥远,霜降之际月色显得格外寒冷。
扇子轻声摇动,驱散着残留的暑气,
井口的凉气突然间透出秋意。
注释:
- 草虫乳:草丛中的虫子开始鸣叫,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夜遥:夜晚显得很远,强调夜的宁静和寒冷。
- 霜月:指的是初秋时节,霜降的月份,突出寒意。
- 扇声:扇子摇动的声音,带来一丝清凉的感觉。
- 井气:井水散发出来的凉气,象征着自然的变化。
典故解析:
“霜月”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描绘秋季的寒冷,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们内心的感受。此外,古人常用“井气”来形容夏秋交替时的气候变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禹偁(约1045—1105),字仲明,号天池,北宋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气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体现了他对季节更替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渐近和自然界的变化。开篇“秋近草虫乳”,用草虫的鸣叫引入秋的主题,轻巧而自然。接着“夜遥霜月寒”,描绘了秋夜的清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孤寂的氛围。诗中的“扇声酋泛暑”,不仅描绘了扇子轻摇的声音,还暗示了秋天虽已临近,但残留的暑气依旧存在,表现了季节更替的微妙。最后一句“井气忽生秋”,则以井口的凉气作为秋天到来的象征,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流转的哲思。王禹偁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一幅秋天的图景,传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近草虫乳”:秋天的气息已经迫近,草丛中的虫子开始鸣叫,象征着季节的变化。
- “夜遥霜月寒”:夜晚显得遥远,霜降的清冷让人感受到寒意,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 “扇声酋泛暑”:扇子的轻声摇动,虽有清凉之感,但仍旧残留着暑气,暗示着季节的交替。
- “井气忽生秋”:井口的凉气突然间透出秋的气息,表现了自然变化的迅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虫的鸣叫比作秋天的到来,形象而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感知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草虫: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季节的更替。
- 霜月:代表着秋天的寒冷和孤独。
- 扇声:传达出人们对清凉的渴望与对暑气的驱散。
- 井气:象征着自然的变化和人们内心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草虫”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秋天的临近
C. 冬天的寒冷
D. 夏天的炎热 -
“夜遥霜月寒”中的“霜”主要指什么?
A. 雪
B. 冰
C. 霜降的寒意
D. 雨水 -
诗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喜悦
B. 孤独与思考
C. 愤怒
D. 快乐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王禹偁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对比,后者同样通过描写夜晚的静谧与孤独,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两首诗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的情感和主题各有不同,王禹偁更侧重于对季节变化的感知,而杜甫则表现了人情的思念与关切。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禹偁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