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宁国溪行至宣城,舟人云凡百八十滩》

时间: 2025-02-04 15:41:04

波惊石险夜喧雷,晓泊旗亭笑眼开。

休问行人缘底瘦,适从百八十滩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波惊石险夜喧雷,晓泊旗亭笑眼开。
休问行人缘底瘦,适从百八十滩来。

白话文翻译:

波涛汹涌,石头险峻,夜间雷声轰鸣;
清晨在旗亭停泊,笑容满面。
不要问路人为什么瘦,
他只是从那百八十个水滩过来的。

注释:

  • 波惊:波浪汹涌,惊动了周围的环境。
  • 石险:山石险峻,形容水路艰险。
  • 夜喧雷:夜间雷声喧闹,描绘出凶险的天气。
  • 晓泊:清晨停泊。
  • 旗亭:指的是船只停靠的地方。
  • 休问:不要问。
  • 缘底瘦:为何瘦弱。
  • 适从:适应地,从……而来。
  • 百八十滩:形容水路艰难,有许多水滩。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行旅艰辛,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平,号石湖,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关注生活细节,常以独特的视角来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的旅途中,描绘了行舟经过宁国溪时的情景,反映了自然的险恶与旅途的艰辛。在波涛和雷声的交织中,作者通过一位舟人的微笑,展现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舟行于山水之间的艰辛与乐趣。开篇“波惊石险夜喧雷”以声音和视觉的双重感受,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危险的氛围,仿佛在唤起读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接着“晓泊旗亭笑眼开”转入清晨的宁静与温暖,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欣赏。最后两句“休问行人缘底瘦,适从百八十滩来”则反映出旅途的艰辛,以及旅人面对艰难时的无奈和乐观态度。整首诗表达了人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心态的精神,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波惊石险夜喧雷:描绘了在夜间舟行时,波浪汹涌,船只经过险石,雷声轰鸣的情景,体现出旅途的艰难。
  2. 晓泊旗亭笑眼开:清晨时分,船只停靠在旗亭,舟人面带微笑,显示出对晨光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 休问行人缘底瘦:劝说他人不要询问路人的瘦弱,因为这并不是由于其他原因。
  4. 适从百八十滩来:旅人刚刚经历了许多水滩,形象地反映出旅途的艰辛和不易。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受结合,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波惊石险”与“晓泊旗亭”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美。
  • 拟人:通过“笑眼开”赋予舟人以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描绘自然的险恶与人生旅途的艰辛,同时表现出人在困境中仍保持乐观的精神,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波浪:象征着旅途的艰难与波折。
  • 雷声:代表自然界的威力和人类的渺小。
  • 旗亭:象征着暂时的安宁与温暖。
  • 笑眼:传达出乐观与希望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波惊石险夜喧雷”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A. 宁静的湖面
    B. 汹涌的波涛与雷声
    C. 美好的清晨

  2. 诗中“晓泊旗亭笑眼开”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乐观与安宁
    C. 恐惧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自然的美好
    B. 旅途的艰辛与乐观
    C. 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范成大的这首诗更强调旅途的艰辛与人情的乐观,而王维的作品则更注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两者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
  2. 《中国古代诗词选》
  3. 《范成大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