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公墓》

时间: 2025-01-27 04:13:38

本意治功徙木,何心党祸扬尘。

报雠岂教行劫,作俑翻成害仁。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荆公墓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本意治功徙木,何心党祸扬尘。
报雠岂教行劫,作俑翻成害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是想为治理国家、移植树木而来,怎么会心中怀有祸患,导致扬起尘土呢?报仇岂能教唆他人去抢掠?如今的亡灵反而变成了危害仁德的俑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治功:治理的功业。
  • 徙木:移植树木,泛指为民生所作的善行。
  • 党祸:指心中怀有祸患。
  • 扬尘:扬起尘土,比喻造成混乱或是灾难。
  • 报雠:报仇、复仇。
  • 行劫:抢掠的行为。
  • 作俑:作俑是指制作陶俑,古时为祭祀而作,现此处引申为妨害仁德的行为。
  • 害仁:损害仁义。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提到的“俑”与古代的祭祀文化有关。在古代,人们相信死者的灵魂需要陪伴,便用陶俑作为替代,供其在阴间使用。范成大借此典故,表达对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古的无奈与痛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仲淹,号涧溪,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著有《范氏诗集》。他为人刚直,主张文学应为社会服务,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感受到人心的变迁与国家的危机,因而写下此诗,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愤慨。

诗歌鉴赏:

《荆公墓》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荆公墓的描写,表现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对仁德的渴望。首句“本意治功徙木”表明诗人最初的理想是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然而现实却让他的理想变得遥不可及。这种失落感贯穿全诗,诗人用“何心党祸扬尘”揭示了人心的险恶与世道的混乱。

在后两句中,诗人进一步探讨了复仇与道义的关系,指出复仇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更多的混乱与伤害。“作俑翻成害仁”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谴责,表明了对人性堕落的忧虑。整首诗情感深沉而又饱含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理想的坚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本意治功徙木:表达诗人原本希望通过治理功业来造福社会的理想。
  • 何心党祸扬尘:反映出诗人对世事的失望,感叹人心的险恶。
  • 报雠岂教行劫:质疑复仇的意义,强调复仇并非正义之举。
  • 作俑翻成害仁:指出祭祀文化中的悲剧,反映出对仁义的失落。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加深了诗的主题。
  • 比喻:将复仇与抢劫比拟,揭示其本质的相似性。
  • 象征:用“俑”象征人们的堕落与社会的混乱。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忧虑,呼唤人们重视仁德,强调复仇的无益,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荆公:象征着理想与仁德。
  • :象征着生命与生机。
  • :象征着混乱与纷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 B. 复仇的必要性
    • C. 祭祀文化的解读
  2. “本意治功徙木”的意思是?

    • A. 诗人想移植树木
    • B. 诗人希望治理国家
    • C. 诗人想要复仇
  3. 诗中提到的“俑”象征着什么?

    • A. 仁义
    • B. 人性的堕落
    • C. 国家治理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范成大的《荆公墓》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均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但陆游更加强调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结合,而范成大则更侧重于道义与仁德的缺失。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范成大诗文集》
  • 相关研究论文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