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阳江》
时间: 2025-04-28 01:39: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顺流下沅江,溯流上沣浦。
水深兰芷寒,漂摇惮风雨。
采采不盈掬,何由寄远渚。
洞庭浮天白,遐瞩莽吴楚。
有怀独晤叹,橹声与人语。
暮夜即维舟,苍茫定何许?
白话文翻译:
顺着沅江的水流下行,逆着水流上去沣浦。
水深处兰草与芷草都显得寒冷,漂荡在水面上让我害怕风雨。
采摘的兰芷草不够装满手掌,怎能寄托到远方的沙洲?
洞庭湖的水面浮现着白色的天,远望则是广袤的吴楚之地。
独自怀着思绪叹息,桨声伴随着人声交谈。
在傍晚的夜晚我已维舟而行,苍茫的大地将我引向何方?
注释:
- 顺流:顺着水流的方向。
- 溯流:逆着水流的方向。
- 兰芷:兰花和芷草,象征清香的植物。
- 漂摇:漂泊摇晃,形容在水面上的状态。
- 惮:害怕、恐惧。
- 盈掬:装满手掌。
- 寄:寄托、托付。
- 遐瞩:远远地眺望。
- 莽:茫茫,形容广阔无边。
- 晤叹:相遇时叹息,表达内心感慨。
- 维舟:划船、驾舟。
- 苍茫:浩大而模糊,形容大自然的壮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希文,号石湖,江苏苏州人。宋代著名诗人,以田园诗和咏物诗闻名,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和田园风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其游历之际,描写了作者在水上行舟时的感受,表达了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感慨。诗中涵盖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沣阳江》是一首表达自然与人情交融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顺流与溯流的情景,展现了他在水上的行舟体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中“水深兰芷寒”一句,表达了水域的清凉和幽深,兰芷草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清雅与孤寂。对于“漂摇惮风雨”的描写,体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采采不盈掬,何由寄远渚”中,诗人以兰芷的不足映射自己的情感寄托,暗含着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此外,诗中提到的“洞庭浮天白”展现了开阔的视野,营造了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氛围。在“有怀独晤叹”中,诗人感受到孤独,桨声与人语交织,令人感到人情的温暖与生活的无常。
整首诗在意境上兼具了菩提与沉思,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宋代诗歌的清新与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顺流下沅江,溯流上沣浦”:描绘作者在水上游荡的情景,表明其游历的方向。
- “水深兰芷寒,漂摇惮风雨”:水的深邃与寒冷让人感到恐惧,表现了自然的威严。
- “采采不盈掬,何由寄远渚”: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寄托的无奈。
- “洞庭浮天白,遐瞩莽吴楚”:描绘开阔的视野,展现了自然的壮丽。
- “有怀独晤叹,橹声与人语”: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 “暮夜即维舟,苍茫定何许?”:引发对未来的思考,表现出不确定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浮天”,生动形象。
- 拟人:桨声与人语的交织,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顺流下沅江,溯流上沣浦”,展现了对称之美。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壮美与人生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自然哲学。
意象分析:
- 沅江与沣浦:象征着人生的旅程与选择。
- 兰芷:代表纯洁与理想,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 洞庭湖:广阔的自然景象,象征无尽的思绪与远方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顺流下行的河流是什么?
- A) 长江
- B) 沅江
- C) 黄河
-
“漂摇惮风雨”中“惮”的意思是?
- A) 喜欢
- B) 害怕
- C) 期望
-
诗中提到的“洞庭”象征着什么?
- A) 田园
- B) 自然的壮丽
- C) 人生的迷茫
答案:
- B) 沅江
- B) 害怕
- B) 自然的壮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王维的《鹿柴》,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隐逸的情怀。
诗词对比:
范成大的《沣阳江》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后者则强调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范成大相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