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时间: 2024-09-19 20:44:08意思解释
贺新郎
作者: 郁达夫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忧患馀生矣。纵齐倾,钱塘湖水,奇羞难洗。欲返江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耻说与,衡门墙茨。亲见桑中遗芍药,学青盲,假作痴聋耳。姑忍辱,毋多事。匈奴未灭家何恃。且由他莺莺燕燕,私欢弥子。留取吴钩拚大敌,宝剑岂能轻试。歼小丑,自然容易。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倘亡,妻妾宁非妓。先逐寇,再驱雉。
白话文翻译
生活在忧患中,已经没有生存的希望。即使齐国倾覆,钱塘湖的水也难以洗去我的耻辱。想要返回江东,却没有面目见人,宁愿在泥涂中死去。羞耻的事情无法诉说,家门被围得严严实实。我亲眼看到桑树中遗留的芍药,假装听不见,看不见,像个痴呆的人。姑且忍耐屈辱,不要多事。匈奴尚未消灭,家中又能依靠什么呢?就让那些莺莺燕燕在私欢的世界中厮混吧。留着吴钩来拼搏大敌,宝剑怎么能轻易试用?消灭小丑自然容易,但心中还有深仇大恨。如果国家灭亡,妻妾岂不是沦为妓女?先要驱逐敌人,再去追逐雉鸟。
注释
- 忧患: 生活的忧虑和困苦。
- 齐倾: 指齐国的倾覆,象征国家的动荡。
- 钱塘湖水: 钱塘湖的水,隐喻难以洗去的耻辱。
- 曳尾涂中: 形容无颜面对的绝望状态。
- 匈奴: 指代敌国,象征外敌的威胁。
- 吴钩: 古代名剑,象征保家卫国的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作家,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语言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在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国家面临外敌侵扰与内忧外患。诗人通过个人的情感抒发,传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无奈。
诗歌鉴赏
《贺新郎》通过忧虑的情感和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展现了郁达夫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诗人以“忧患余生”开篇,直接表达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绝望,接着通过“纵齐倾,钱塘湖水,奇羞难洗”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耻辱感的无法弥补。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愤懑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面对国家动荡和个人耻辱时,他选择隐忍,但内心的怒火和不甘依然在燃烧。
此外,诗中“匈奴未灭家何恃”的句子,深刻揭示了外敌威胁下,个体的无力感与家国情怀的交织。对于“留取吴钩拚大敌”的豪情,显示了诗人内心深处仍然渴望反击和奋斗的决心,体现了他对理想与信念的执念。
整首诗在情感层面上充满了复杂性,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屈辱,也有对未来的希望与斗志,表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忧患馀生矣: 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与无望。
- 纵齐倾,钱塘湖水,奇羞难洗: 比喻国家倾覆,个人的耻辱无法洗脱。
- 欲返江东无面目: 想要回归故乡,却无颜见人。
- 曳尾涂中当死: 宁愿沉沦于泥泞之中,也不愿见人。
- 亲见桑中遗芍药: 目睹亲近的人事,却感到无奈与羞愧。
- 姑忍辱,毋多事: 暂时忍受屈辱,不要制造更多麻烦。
- 匈奴未灭家何恃: 外敌未平,家庭又能依靠什么呢?
- 留取吴钩拚大敌: 保留武器准备战斗,表明不屈从的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 以“钱塘湖水”比喻个人的耻辱。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添诗的韵律感。
- 反问: 通过“家何恃”的反问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个人耻辱与国家命运的交织,表现出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与对未来的渴望,强调了在国家危难时刻,个体的责任与担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钩: 代表民族精神与保卫家国的决心。
- 钱塘湖水: 象征个人内心的耻辱与无奈。
- 莺莺燕燕: 暗示世俗的浮华与个人情感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郁达夫的《贺新郎》主要表达了哪种情感? a. 对爱情的渴望
b.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c. 对个人生活的满足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匈奴”象征着什么? a. 个人的仇恨
b. 外敌的威胁
c. 生活的琐碎
答案: b -
诗中的“留取吴钩拚大敌”表达了什么?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战斗的决心
c. 对未来的绝望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 《春望》: 杜甫,展现国破家亡的悲愤。
诗词对比:
- 《贺新郎》 vs. 《春望》: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郁达夫的诗更注重个人的耻辱感,而杜甫的诗则更突出国破家亡的悲痛。
参考资料
- 《郁达夫诗文集》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