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舟江行望燕子矶作 厉鹗 〔清代〕 石势浑如掠水飞,渔罾绝壁挂清晖。 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
白话文翻译: 岩石的形状仿佛掠过水面飞翔,渔网挂在绝壁上,映着清辉。 俯瞰江面的亭子上,是谁坐在那里?看着我乘坐的小船,望着远处的青山。
注释:
- 石势:指岩石的形状或态势。
- 浑如:非常像。
- 掠水飞:形容岩石的形状像是在水面掠过飞翔。
- 渔罾:渔网。
- 绝壁:陡峭的岩壁。
- 清晖:清澈的光辉。
- 俯江亭:建在江边高处的亭子,可以俯瞰江面。
- 扁舟:小船。
- 翠微:指远处的青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清代著名诗人、学者。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作者在江行途中,远望燕子矶时的所见所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厉鹗在江行途中,经过燕子矶时所作。燕子矶位于南京,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以其险峻的岩石和壮观的江景著称。诗人在舟中远望,描绘了燕子矶的壮丽景色,并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燕子矶的壮丽景色。首句“石势浑如掠水飞”,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岩石的动态美,仿佛岩石在水中掠过飞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次句“渔罾绝壁挂清晖”,则通过静态的描写,展现了渔网挂在绝壁上,映着清辉的宁静画面,形成动静结合的美感。后两句“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则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入了人物的活动,增添了诗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势浑如掠水飞:这句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岩石的动态美,仿佛岩石在水中掠过飞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渔罾绝壁挂清晖:这句通过静态的描写,展现了渔网挂在绝壁上,映着清辉的宁静画面,形成动静结合的美感。
- 俯江亭上何人坐?:这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入了人物的活动,增添了诗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 看我扁舟望翠微: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自我意识和情感表达。
修辞手法:
- 比喻:首句“石势浑如掠水飞”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岩石的动态美。
- 设问:后两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入了人物的活动,增添了诗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燕子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自我意识和情感表达。
意象分析:
- 石势:岩石的形状,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岩石的动态美。
- 渔罾:渔网,挂在绝壁上,映着清辉,形成动静结合的美感。
- 俯江亭:建在江边高处的亭子,可以俯瞰江面,引入了人物的活动。
- 扁舟:小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向往。
- 翠微:远处的青山,象征着自然的美景和诗人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石势浑如掠水飞”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渔罾绝壁挂清晖”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渔网挂在绝壁上,映着清辉 B. 渔网挂在树上,映着阳光 C. 渔网挂在船上,映着月光 D. 渔网挂在桥上,映着灯光
-
诗中“俯江亭上何人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设问
答案:1. A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通过描绘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的宁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向往。
诗词对比:
- 厉鹗《归舟江行望燕子矶作》与杜甫《望岳》:两首诗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向往,但厉鹗的诗更加注重动态美和生动性,而杜甫的诗则更加注重雄伟和壮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选》
- 《厉鹗诗集》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