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体四章记江浙大水 选二 其一》
时间: 2025-01-11 05:18: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口三,大口六,六文钱,一合粟。炊之为糜,不盈一掬,何况小口又减半,虽易糠秕且未足。昔时富户今亦贫,何人为具黔敖粥。西风策策吹茅檐,大口小口同声哭。
白话文翻译: 三个小孩,六个大人,六文钱,一合粟米。煮成稀粥,不满一手掌,何况小孩数量还减半,即使换成糠秕也还不够。昔日富户如今也贫困,谁来准备黔敖那样的粥。西风阵阵吹过茅檐,大人和小孩一同哭泣。
注释:
- 小口:指小孩。
- 大口:指大人。
- 六文钱:古代货币单位。
- 一合粟:古代容量单位,指少量粟米。
- 糜:稀粥。
- 不盈一掬:不满一手掌。
- 糠秕:指粗糙的粮食。
- 黔敖粥: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黔敖为饥民施粥,此处指救济的粥。
- 策策:形容风吹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樾(1821-1907),清代学者、诗人,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质朴,情感真挚。此诗创作于江浙地区发生大水灾后,反映了灾民的悲惨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江浙地区遭受严重水灾,百姓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灾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数字和生动的场景,描绘了灾后家庭的贫困和无助。诗中“小口三,大口六”直接点出了家庭成员的数量,而“六文钱,一合粟”则突出了生活的极度贫困。诗人通过“炊之为糜,不盈一掬”和“何况小口又减半,虽易糠秕且未足”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贫困的印象。最后,“西风策策吹茅檐,大口小口同声哭”以凄凉的景象和悲痛的哭声,传达了灾民的绝望和无助,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口三,大口六:直接点出家庭成员的数量,小口指小孩,大口指大人。
- 六文钱,一合粟:描述家庭的经济状况,六文钱和一合粟米显示了极度的贫困。
- 炊之为糜,不盈一掬:煮成稀粥,但量极少,不满一手掌。
- 何况小口又减半,虽易糠秕且未足:进一步说明小孩数量减少,即使换成粗糙的粮食也还不够。
- 昔时富户今亦贫,何人为具黔敖粥:昔日富户如今也贫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 西风策策吹茅檐,大口小口同声哭:以凄凉的景象和悲痛的哭声,传达了灾民的绝望和无助。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昔时富户今亦贫”与“小口三,大口六”等对比,突出了社会变迁和家庭贫困的现状。
- 拟人:“西风策策吹茅檐”中的“策策”形容风吹声,赋予西风以生命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数字和生动的场景,描绘了灾后家庭的贫困和无助,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同情,体现了对灾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小口、大口:直接点出家庭成员的数量,形成具体的意象。
- 六文钱、一合粟:描述家庭的经济状况,形成贫困的意象。
- 炊之为糜、不盈一掬:煮成稀粥,量极少,形成饥饿的意象。
- 西风策策吹茅檐:以凄凉的景象,形成悲凉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小口”指的是什么? A. 小孩 B. 大人
- “一合粟”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大量粟米 B. 少量粟米
- “黔敖粥”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普通的粥 B. 救济的粥
- 诗中“西风策策吹茅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答案:1. A 2. B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比,俞樾的这首诗更加直接和具体地描绘了灾后家庭的贫困和无助。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选》
- 《俞樾诗集》
- 《古诗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