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山寺》

时间: 2025-01-11 14:14:59

龀年探访二翰轻,攀磴何妨皓首行。

峡坼云霾天地别,梦回江渚鸥鹭情。

留题谁拟无名氏,世事同归一局枰。

遥指茅庐二三里,醉还犹忆听春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龀年探访二翰轻,
攀磴何妨皓首行。
峡坼云霾天地别,
梦回江渚鸥鹭情。
留题谁拟无名氏,
世事同归一局枰。
遥指茅庐二三里,
醉还犹忆听春莺。

白话文翻译:

在我年轻的时候,轻松地参观了二翰山,
攀登阶梯,年纪再大也无妨。
峡谷裂开,云雾缭绕,仿佛天地分隔,
梦中回到江边,依稀听见鸥鸟的情景。
留名的人是谁呢?无名之人。
世间万事都归于同一个局面。
遥遥指向那二三里外的茅草屋,
醉酒之后,仍然怀念听到春天的莺鸣。

注释:

  • 龀年:指年轻时,通常用来表示人的年纪。
  • 二翰:可能指的是二翰山,或指古代有名的二位书法家,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
  • 攀磴:爬山的阶梯。
  • 皓首:白发,形容年老。
  • 峡坼:峡谷裂开,形容自然景观。
  • 江渚:江边的沙洲。
  • 留题:留下题字或题诗的意思。
  • 无名氏:无名的人,暗指作者自己或历史上无名的诗人。
  • 局枰:比喻棋盘,象征着人生的局势和局限。
  • 茅庐:草屋,隐喻田园生活。
  • :喝酒后产生的状态。
  • 春莺:春天的黄莺,象征春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戴云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诗人在山水之间的游历与思考,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感悟,体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

诗歌鉴赏:

《峡山寺》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抒情的诗,诗人在探索自然之美的同时,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以“龀年探访”引入,展现了年轻时轻松自在的心态,接着“攀磴何妨皓首行”,表达了无论年纪如何,依然向往自然的精神。

“峡坼云霾天地别”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象,体现了自然之雄伟和人对自然的渴望。接下来的“梦回江渚鸥鹭情”,则把诗人对自然的追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自问“留题谁拟无名氏”,引发对身份与名声的思考,强调世事如棋,终究都将归于一局,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最后“遥指茅庐二三里,醉还犹忆听春莺”更是将诗人醉意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春天美好声音的怀念结合,展现了诗人一生追求宁静与自然的情怀。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丰富多彩,语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深邃而细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龀年探访二翰轻:年轻时轻松游历,暗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 攀磴何妨皓首行:无论年龄,继续追寻。
    • 峡坼云霾天地别:描绘自然环境的壮丽。
    • 梦回江渚鸥鹭情:梦中的情景,表现对自然的眷恋。
    • 留题谁拟无名氏:探讨作者身份与名声,反思人生。
    • 世事同归一局枰:人生如棋,反映对命运的思考。
    • 遥指茅庐二三里:指向田园生活的向往。
    • 醉还犹忆听春莺:酒醉中对春天的忆念,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世事同归一局枰”,比喻人生的复杂与无常。
    • 对仗:诗句中上下句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江渚鸥鹭”,生动描绘自然景象,富有象征意义。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出对名声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峡山:象征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引导诗人思考人生的意义。
  • 云霾:象征变化的环境,体现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预知。
  • 江渚:象征归属与宁静,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春莺:象征春天与生命的希望,暗示对美好生活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龀年”指的是什么? A. 年轻时
    B. 老年时
    C. 中年时
    D. 童年时

  2. 第二句“攀磴何妨皓首行”表达了什么? A. 年龄大了不再攀登
    B. 不在乎年龄继续探访
    C. 只在年轻时攀登
    D. 攀登非常危险

  3. “世事同归一局枰”中的“局枰”比喻了什么? A. 自然环境
    B. 人生的复杂性
    C. 田园生活
    D. 名人效应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反映隐逸生活的理想。
  • 李白《庐山谣》: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两首诗都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