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连环影》

时间: 2025-01-26 00:28:09

何处几叶萧萧雨。

湿尽檐花,花底人无语。

掩屏山,玉炉寒。

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连环影
纳兰性德 〔清代〕

何处几叶萧萧雨。湿尽檐花,花底人无语。
掩屏山,玉炉寒。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


白话文翻译:

这几片萧萧的雨落在哪里呢?雨水淋湿了檐下的花,花下的人却无话可说。
掩映在屏风后的山,玉炉中散发着寒气。谁看见我眉头因忧愁而紧皱,倚在栏杆上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萧萧雨:形容雨声细小而连绵。
  • 湿尽檐花:檐下的花都被雨水淋湿。
  • 无语:没有话语,形容沉默或抑郁。
  • 掩屏山:被屏风遮掩的山,营造出一种隐秘的氛围。
  • 玉炉:古代香炉,象征着寒冷的气息。
  • 愁聚:愁苦的情绪聚集在眉头。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明显的典故,但通过“玉炉”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对香气和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709),字容若,满族,清代词人,因其词风优美被誉为“词家”。其个人生活多遭磨难,特别是与爱人之间的情感,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期,雨的意象常常用来表达忧愁与思念,符合当时文人抒发情感的习惯。


诗歌鉴赏:

《玉连环影》是一首典雅而沉郁的古诗,诗中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出深沉的内心情感。首句“何处几叶萧萧雨”以细雨开篇,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雨水湿透了檐下的花,暗示着诗人情感的低落和无奈。接下来的“花底人无语”则加深了这种沉默的气氛,仿佛诗人被困在这种孤独之中,无法言表。

“掩屏山,玉炉寒”进一步呈现出一种幽静的环境,诗人似乎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感受到外界的寒冷与内心的孤独。最后一句“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他人理解的渴望与无奈,眉头的愁苦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无法言说的悲伤。

整首诗以雨、花、山等自然意象为载体,展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透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份浓重的忧愁与渴望理解的心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处几叶萧萧雨”:问雨落在何处,突显环境的萧瑟和诗人的孤独。
  2. “湿尽檐花,花底人无语”:雨水打湿花朵,而花下的人却沉默,象征着情感的压抑。
  3. “掩屏山,玉炉寒”:屏风后隐约可见的山,烘托出一种冷清的气氛。
  4. “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诗人向他人诉说自己眉头愁苦的情景,表现出对理解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玉炉”象征温暖的香气与内心的寒冷形成对比。
  • 拟人:将雨、花等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增添了诗的抒情性。
  • 对仗:如“湿尽檐花,花底人无语”,形成和谐的音韵。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孤独、忧愁的感受,以及对他人理解的渴望。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反映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忧愁与思念。
  • :美好却易逝,暗示情感的脆弱。
  • :隐秘的空间,代表内心的孤独与冷清。
  • 阑干:代表了诗人的倚靠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湿尽檐花,花底人无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沉默的忧愁
    C. 兴奋
    D. 无所谓

  2. “掩屏山,玉炉寒”中的“玉炉”象征着什么?
    A. 温暖
    B. 冷冷清清
    C. 繁华
    D. 燃烧的火焰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纳兰性德的《玉连环影》相比,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以细腻的情感描写为主,但更侧重于对回忆的怀念与对比,展现出女性特有的柔情与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纳兰性德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通过以上结构,读者可以深入理解《玉连环影》的诗意、情感及其在诗词中的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