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作者: 杨芸 〔清代〕
隔院黄鹂声近。午梦瞢腾初醒。
放下水晶帘,一帐明波相映。
无定。无定。飞絮游丝交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午后,听到隔壁传来的黄鹂鸣叫声,刚刚从梦中醒来。轻轻放下水晶帘,窗外的明媚光影在室内映出波光粼粼的景象。外面的飞絮和游丝在阳光下交错,显得飘渺无定,似乎在追逐着梦境的残影。
注释
- 黄鹂:一种鸣叫悦耳的鸟,常用作春天的象征。
- 午梦:指在午后小憩时做的梦。
- 水晶帘:形容轻薄透明的帘子,透光而明亮。
- 无定:意指不确定,不固定,形容飞絮游丝的飘荡状态。
- 飞絮游丝:春天时飞扬的柳絮和细丝,象征轻盈与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芸,清代女词人,生于江南,擅长词作。她的词多描写生活情趣,情感细腻,具有浓郁的女性特质。
创作背景:这首词可能创作于一个春意盎然的午后,作者在闲暇之余,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内心的宁静,表达了对生活细腻感受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以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词中的“黄鹂声近”,通过声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午梦的描写则传达出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停止,只有梦境和现实交织在一起。
“水晶帘”一词又极具画面感,既体现出室内的典雅,又反映出外面光影的斑驳。这个意象不仅增添了视觉美感,也象征着梦境的透明与脆弱。接下来的“明波相映”,则让人感受到内心的波动与宁静的交融,仿佛生活的每一刻都在阳光下闪耀。
最后的“无定”反复出现,强调了飞絮和游丝的轻盈与无拘无束,象征着一种流动的美,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整首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哲学,令人心神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隔院黄鹂声近”:用黄鹂的鸣叫声引入情境,给人一种春天的气息。
- “午梦瞢腾初醒”:描述梦境的朦胧与醒来的迷醉,体现一种轻柔的感觉。
- “放下水晶帘,一帐明波相映”:水晶帘的轻盈与室内光影的交融,传达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 “无定。无定。”:表达了对飞絮和游丝的感慨,强调生命的流动与不确定性。
- “飞絮游丝交影”: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轻盈与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窗外的景象比作“明波”,生动形象。
- 拟人:飞絮和游丝的描写使其具备了生命,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词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宁静美好的向往,体现了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鹂: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水晶帘:代表清新、透明的生活态度。
- 飞絮游丝:象征梦境的飘渺与生命的轻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鹂”象征什么?
- A. 夏天的热情
- B. 春天的生机
- C. 秋天的萧瑟
- D. 冬天的寒冷
-
“无定”在诗中反复出现,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生命的确定性
- B. 生活的单调
- C. 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D. 梦境的清晰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但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内心的挣扎。而杨芸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两者在风格上有明显差异。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杨芸传》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