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赠僧子哲》

时间: 2025-01-27 04:51:03

口中校祖叶。

德茶香点。

灭与烟消,似圭峰秘诀。

切言,疑当作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赠僧子哲
口中校祖叶。德茶香点。灭与烟消,似圭峰秘诀。切言,疑当作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嘴里品味着祖传的茶叶,散发着德行的香气。烟雾消散,似乎是圭峰的秘诀在其中。切实的言辞,似乎应该用来表达内心的疑惑。

注释:

  • 口中校祖叶:口中品味的茶叶,带有祖辈传承的意义。
  • 德茶香点:指茶的香气蕴含着德行。
  • 灭与烟消:烟雾消散,隐喻某种境界的达成。
  • 似圭峰秘诀:圭峰,指某种高深的道理或秘诀,可能与佛教或道教有关。
  • 切言,疑当作言:实在的言辞,似乎应当用来表达内心的疑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哲是元代的一位诗人,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时代。他的诗风常以简练、清新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哲与僧子哲的交往之时,反映了对茶文化的欣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渗透着对内心宁静与智慧的追求,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如梦令 赠僧子哲》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茶的品味与香气的描绘,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茶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媒介,象征着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诗中“口中校祖叶”一句,提及祖辈的茶叶,暗示着传统与文化的传承,而“德茶香点”则将茶的香气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强调品德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灭与烟消”不仅描绘了茶香散去的景象,也象征着烦恼与杂念的消散。在这一瞬间,诗人似乎领悟了某种深刻的道理,类似于“圭峰秘诀”的境界。这里的“秘诀”具有模糊而深奥的含义,仿佛在提示读者,真正的智慧需要在静谧中去体悟。最后一句“切言,疑当作言”则将诗人的内心疑虑以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突显出一种探索真理的渴望。

整首诗在简洁的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口中校祖叶:象征着对祖辈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2. 德茶香点:揭示了茶的香气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强调内在品德的修养。
  3. 灭与烟消:隐喻内心杂念的消散,达到宁静的境界。
  4. 似圭峰秘诀:暗示一种高深的道理,表明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5. 切言,疑当作言:表达了对内心疑惑的直接反思,体现出思考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茶的香气比作道德的象征,增强了诗的深度。
  • 对仗:在结构上形成了美感,如“灭与烟消”对称工整。
  • 象征:茶、烟雾等意象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内心的追求与反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茶的意象,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内涵与修养,代表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
  2. :象征着杂念与烦恼,暗示内心的清净。
  3. 秘诀:代表深奥的哲理,象征着对智慧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德茶香点”主要强调了什么? A. 茶的香气
    B. 道德的重要性
    C. 祖辈的传承
    答案:B

  2. “灭与烟消”这句表达了什么样的境界?
    A. 烟雾的消散
    B. 内心的宁静
    C. 对茶的品味
    答案:B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关于:
    A. 茶的文化
    B. 精神追求与内心的反思
    C. 祖辈的教诲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王哲的《如梦令 赠僧子哲》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题材上都涉及到梦境与现实的关系,但王哲更倾向于表达内心的哲理与修养,而李清照则更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生活的感伤。通过这种对比,可以看出不同历史背景下女性与男性诗人在表达情感时的不同侧重。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