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景命还将伯益传,
九川功大若为迁。
讴歌终在吾君子,
岂是当时不让贤。
白话文翻译:
将古代的景命与伯益的传说联系起来,九川的伟大成就又何必因迁移而被忽视呢?歌颂的最终还是要归于我们这些君子,难道在那个时代就真的没有人让贤吗?
注释:
- 景命:指的是古代帝王的命令或德行。
- 伯益:古代传说中的贤臣,以治水功著称。
- 九川:指的是九条河流,象征着伟大的功绩。
- 让贤:指的是贤能的人相互尊重,不争权夺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号介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而闻名,是“庆历新政”的主导者之一。范仲淹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尤以散文和诗词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改革的背景下,范仲淹通过咏史表达对古代贤臣的钦佩,并借古事来警醒当代士人要珍惜贤才,反映了他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景命”和“伯益”引入,展现了古代贤者的精神和成就。诗中提到的“九川功大”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代的反思。范仲淹通过描绘这些历史人物,实际上是在为当时的君子们呐喊,强调了让贤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贤者是应该被尊重和歌颂的,而不是被忽视或遗忘的。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蕴深厚,既有对历史的敬仰,又有对现实的呼唤,展现了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景命还将伯益传:借古代的景命与伯益的事迹,说明贤者的传承。
- 九川功大若为迁:虽有伟大的功绩,但因环境的变化而被忽视。
- 讴歌终在吾君子:对贤者的赞美最终还是要归于当今的君子。
- 岂是当时不让贤:质疑当时社会是否真的没有让贤之人。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典故:运用历史人物和事件,增加了诗的深度和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历史贤者的重要性,倡导尊重和让贤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代社会风气的思考和期望。
意象分析:
- 景命:象征着皇权与德行。
- 伯益:代表着古代贤良之士。
- 九川:象征着伟大的成就与贡献。
- 君子:象征着理想中的贤者与道德楷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伯益”是以什么著称的?
A. 治水
B. 战斗
C. 书法 -
“九川功大”的含义是什么?
A. 许多河流
B. 伟大的成就
C. 迁移的痛苦 -
诗中提到的“让贤”指的是什么?
A. 争权夺利
B. 尊重贤者
C. 追求名利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静夜思》: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抒发思乡之情,虽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深刻的情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范仲淹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