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铿铿千古峄山桐,金石声来造化中。
谁道元和无复致,为君堂上起薰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峄山上的桐树,悠扬的声音穿越千古,似乎与天地造化相融合。有人说元和年间已经没有这样的美景,但我却在为你堂上送来阵阵薰风。
注释:
- 铿铿:形容声音响亮、清脆。
- 峄山:指位于中国山东的峄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著称。
- 金石声:金属和石头的声音,这里指的是桐树发出的清脆声音,或象征坚韧。
- 元和:指唐代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在这里指代一个美好的时代。
- 无复致:没有再重新获得(美好的景象)。
- 薰风:柔和的风,通常指春风,带来温暖和气息。
典故解析:
- 峄山桐:峄山的桐树在古代诗文中常常被用来象征高洁和坚韧。
- 元和:诗中提到的元和年间,指的是唐代的一个繁荣时期,诗人用此来对比现状的黯淡。
- 薰风:古代文人常以薰风描绘春天的生机和温暖,象征着希望与重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号文正,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了北宋的政治改革和文化发展。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范仲淹仕途波折之际,诗中对峄山桐的描绘,既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表达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峄山的桐树为引子,通过铿锵的声音,展示了该树的高洁与坚韧。诗人运用“金石声”这一比喻,增强了桐树的形象,突显了其与天地造化之间的和谐关系。然而,诗中转折的“谁道元和无复致”,则是对现实的感慨,仿佛在说,美好的时代已经不再。最后一句“为君堂上起薰风”,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希望与关怀,愿意为他人带来一丝清凉与温暖。这种情感的复杂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展现出范仲淹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铿铿千古峄山桐:强调桐树声音的清脆,表明它的悠久与独特。
- 金石声来造化中:声音如金石般响亮,象征坚韧,与自然的造化相交融。
- 谁道元和无复致:质疑他人对元和时期的否定,暗含对美好时代的怀念。
- 为君堂上起薰风:以薰风象征温暖与希望,表达对他人的美好祝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桐树的声音比作金石声,增强其形象。
- 对仗:首尾呼应,形成整齐的音韵。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引发思考,增强诗歌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展现了作者的理想情怀和对社会的关注。通过自然的声音与人文情怀的结合,体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桐:象征高洁与坚韧。
- 金石:象征坚韧和永恒的声音。
- 薰风:象征温暖、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美好时代的怀念
- C. 个人的情感抒发
-
诗中提到的“元和”指的是哪个时期?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薰风”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寒冷
- B. 温暖与希望
- C. 风暴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定风波》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苏轼《定风波》:同样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诗中也有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豁达。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呈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思考,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范仲淹全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