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叶少卿》

时间: 2025-01-11 09:06:14

退也天之道,东南事了人。

风波抛旧路,花月伴闲身。

湖外扁舟远,门中驷马新。

心從今日泰,家似昔时贫。

见子登西掖,携孙过北邻。

白云高阁曙,渌水后池春。

樽酒呼前辈,鑪香叩上真。

祇应阴德在,八十富精神。

意思解释

赠叶少卿

作者:范仲淹 〔宋代〕

原文展示

退也天之道,东南事了人。
风波抛旧路,花月伴闲身。
湖外扁舟远,门中驷马新。
心從今日泰,家似昔时贫。
见子登西掖,携孙过北邻。
白云高阁曙,渌水后池春。
樽酒呼前辈,鑪香叩上真。
祇应阴德在,八十富精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叶少卿的祝愿,感叹人生起伏。顺应自然法则,东南的事情已经结束。过去的波折已被抛弃,花月陪伴着我悠闲地生活。湖外的小舟驶向远方,门前的马车焕然一新。心中从今天开始感到安泰,家境虽仍如从前般贫穷,但见到了孩子登上西边的高处,带着孙子走过北邻。白云在高阁上闪烁着曙光,清澈的水池里春意盎然。举杯呼唤前辈,炉火中香气四溢。只要德行在,八十岁也能精神焕发。

注释

  • 退也天之道:退让是自然法则。
  • 东南事了人:东南的事务已经了结。
  • 风波抛旧路:经历风波,放下了过去。
  • 花月伴闲身:花和月光陪伴着我悠闲的生活。
  • 心從今日泰:心中从今天开始感到安定。
  • 祇应阴德在:只要有阴德在,福祉仍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岳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著有《岳阳楼记》等。范仲淹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强调士人的责任与道德,提倡文治与武备并重。

创作背景

《赠叶少卿》创作于范仲淹晚年,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与人生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庭和社会的关心。诗歌的背景可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个人经历及友情相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友人的祝福。首先,诗中通过“退也天之道”引出自然规律,体现了哲学的深刻思考。随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从繁忙中解脱出来,享受闲适生活的状态。湖外的扁舟、门中的新马,象征着生活的变化与新生。接着,诗人提到家庭的情景,孩子与孙子的出现让生活充满了希望与温馨,描绘了一幅和谐的家庭画面。

“白云高阁曙,渌水后池春”描绘了自然的美好,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最后,诗人以“樽酒呼前辈”结束,表达了对长辈的尊敬与感恩,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与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退也天之道: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2. 东南事了人:表明事情的解决,带来心灵的安宁。
  3. 风波抛旧路:过去的烦恼已被抛弃,象征着重生。
  4. 花月伴闲身:享受生活的闲适时光。
  5. 湖外扁舟远:象征着追求与梦想的远方。
  6. 门中驷马新:新车新马,寓意着生活的富足与希望。
  7. 心從今日泰:心境的平和与安稳。
  8. 家似昔时贫:虽然家境依旧贫困,但心态却已改变。
  9. 见子登西掖:看到孩子的成就,感到欣慰。
  10. 携孙过北邻:家庭的和睦与和谐。
  11. 白云高阁曙:象征着未来的美好。
  12. 渌水后池春: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13. 樽酒呼前辈:对长辈的尊敬与感激。
  14. 鑪香叩上真:真诚的情感与祝福。
  15. 祇应阴德在:强调品德的重要性。
  16. 八十富精神:即使老年也要有精神与活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云高阁曙,渌水后池春”,形成优美的音韵。
  • 比喻:通过自然景观隐喻人生哲理。
  • 排比:增强诗的节奏感与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友人的祝福,强调顺应自然、珍惜家庭、尊重长辈,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自由与理想。
  • 高阁:象征志向与成就。
  • 渌水:象征生命的清澈与纯净。
  • 扁舟:象征追求与梦想的旅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南”指的是? A. 地理位置
    B. 事情的结束
    C. 方向

  2. “心從今日泰”中的“泰”意指? A. 安宁平和
    B. 繁荣富贵
    C. 快乐幸福

  3. 诗歌最后一句“八十富精神”是强调? A. 生活的富裕
    B. 老年人的活力与精神
    C. 家庭的和睦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范仲淹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与《赠叶少卿》都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悟,但前者更侧重于国事,而后者则着重个人情感和家庭温暖。
  • 《静夜思》强调思乡之情,而《赠叶少卿》则更关注人际关系与生命的哲理,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范仲淹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