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棋者》
时间: 2025-01-11 08:55:20意思解释
赠棋者
作者: 范仲淹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何处逢神仙,传此棋上旨。
静持生杀权,密照安危理。
接胜如云舒,御敌如山止。
突围秦师震,诸侯皆披靡。
入险汉钭危,奇兵翻背水。
势应不可隳,关河常表里。
南轩春日长,国手相得喜。
泰山不碍目,疾雷不经耳。
一子贵千金,一路重千里。
精思入于神。变化胡能拟。
成败系之人,吾当著棋史。
白话文翻译:
在何处能遇见神仙,传达这棋局的深意。
静静掌控生死权,细致观察安危的道理。
赢得胜利如云彩般舒展,抵御敌人如山一般巍峨。
突围时震慑了秦军,诸侯皆为之畏惧。
进入险境如汉朝的钭危,奇兵逆水而行。
形势不可轻言崩溃,关河始终是表里相依。
南轩春日漫长,国手相聚令人欢喜。
泰山不再遮挡眼帘,疾雷声也不再入耳。
一子之价值如千金,一路的重任如千里。
精思融入神妙之境,变化又岂能轻易揣测。
成败全在于人,我将为棋局撰写史诗。
注释:
- 神仙:指高人、智者,象征高超的棋艺。
- 生杀权:指掌控生死的权力,比喻对棋局的掌控。
- 云舒:形容胜利的轻松与舒展。
- 秦师:指古代的秦国军队,象征强敌。
- 汉钭危:汉朝的险境,指复杂的棋局。
- 关河:象征着复杂的局势。
典故解析:
“突围秦师震”中提到的秦师,暗示历史上秦国的强大;“南轩春日长”则可能描绘了那种国泰民安的美好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文正,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著称,擅长诗文,尤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着深厚的见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范仲淹的晚年,反映了他对棋艺的热爱以及将棋局与人生、军事策略相结合的深刻理解。在当时,棋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智慧和策略的象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棋为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权力和策略的深刻思考。诗中不仅展现了棋艺的博大精深,更融入了历史与战争的哲理。棋局如人生,生死存亡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棋子的每一步都关系重大,象征着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和决策。
在结构上,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且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整体的美感。范仲淹通过对棋局的描绘,展现了他对权力的冷静与智慧,强调了在复杂局势中应有的从容与策略。诗的最后一联更是通过对成功与失败的深刻思考,表明了他对棋艺的敬重和对人性的理解。
整首诗以棋为线索,内蕴哲理,既是对棋艺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智慧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处逢神仙:疑问句,表达对高人棋艺的向往与追寻。
- 传此棋上旨:传达棋局中的深意与智慧。
- 静持生杀权:掌控局势的能力,暗示对生死的决策。
- 密照安危理:细致观察局势,了解安危的道理。
- 接胜如云舒:描绘胜利的轻松。
- 御敌如山止:抵挡敌人如巍峨的山。
- 突围秦师震:突围时震慑强敌,显示勇气。
- 诸侯皆披靡:让其他对手都心生畏惧。
- 入险汉钭危:进入险境,形势复杂。
- 奇兵翻背水:形容逆境中采取的出奇制胜的策略。
- 势应不可隳:形势应当不可动摇。
- 关河常表里:象征复杂的局势与内外关系。
- 南轩春日长:描绘理想的安宁景象。
- 国手相得喜:国手相聚,形成良好的氛围。
- 泰山不碍目:面对困难时的坦然自若。
- 疾雷不经耳:形容对外界干扰的无所畏惧。
- 一子贵千金:一局棋的关键性。
- 一路重千里:比喻责任重大。
- 精思入于神:深入思考,达到高深境界。
- 变化胡能拟:变化难以预测。
- 成败系之人:成败全在于人。
- 吾当著棋史:强调自己对棋局的贡献。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棋局的复杂与人生的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棋局反映人生的智慧与策略,强调决策的重要性和对局势的掌控,展现了作者的深邃思考和超凡智慧。
意象分析:
- 棋:象征智慧与策略。
- 神仙:象征高人,代表着超凡的智慧。
- 生杀权:象征掌控生死的力量。
- 云、山:自然意象,代表胜利的轻松与稳固。
- 泰山、雷:象征困难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生杀权”指的是什么?
- A. 对棋局的掌控
- B. 对生死的决策
- C. 对国家的治理
- D. 对个人的选择
-
“一子贵千金”强调了什么?
- A. 棋局的复杂性
- B. 棋子的价值
- C. 游戏的乐趣
- D. 竞争的激烈
-
诗中提到的“南轩春日长”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 A. 生活的安宁
- B. 生命的短暂
- C. 战争的残酷
- D. 人生的悲剧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棋经》:探讨围棋的经典著作。
- 《围棋入门》:对围棋的基本规则和策略的介绍。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津》与范仲淹的《赠棋者》:两者都表达了对境界的追求,但李白更注重个体的情感,而范仲淹则强调智慧与策略。
参考资料:
- 《范仲淹诗文选》
- 《中国古代棋文化研究》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