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花(双调)》

时间: 2025-04-27 07:24:51

晓阴翳日,正雾霭烟横,远迷平楚。

暗黄万缕。

听鸣禽按曲,小腰欲舞。

细绕回堤,驻马河桥避雨。

信流去。

想一叶怨题,今在何处。

春事能几许。

任占地持杯,扫花寻路。

泪珠溅俎。

叹将愁度日,病伤幽素。

恨入金徽,见说文君更苦。

黯凝贮。

掩重关、遍城钟鼓。

意思解释

扫地花(双调)

原文展示:

晓阴翳日,正雾霭烟横,远迷平楚。暗黄万缕。听鸣禽按曲,小腰欲舞。细绕回堤,驻马河桥避雨。信流去。想一叶怨题,今在何处。春事能几许。任占地持杯,扫花寻路。泪珠溅俎。叹将愁度日,病伤幽素。恨入金徽,见说文君更苦。黯凝贮。掩重关遍城钟鼓。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阴云遮住了阳光,浓雾和烟霭弥漫,远处的平原迷失在了朦胧中。暗黄的光线如万缕细丝。听,鸟儿在曲中鸣叫,轻盈的腰肢似乎要舞动。沿着回堤细细绕行,在河桥下躲避着细雨。流水潺潺而去。我想起那一叶怨而题的信笺,如今又在何方?春天的事物还能有多少呢?任凭我在地上斟酒,扫花寻路。泪珠溅落在酒席上。叹息着愁苦度日,病痛缠身,愁绪如幽兰般萦绕。恨意如金徽般深重,听说文君的苦楚更甚。黯然神伤,重重的关门里,城中钟鼓声响起。

注释:

  • 晓阴:清晨的阴云。
  • 翳日:遮蔽日光。
  • 雾霭烟横:雾气和烟雾横亘。
  • 平楚:泛指广阔的平原,楚地。
  • 鸣禽:鸣叫的鸟儿。
  • 小腰欲舞:形容轻盈的身姿,似乎要起舞。
  • 信流去:指流水流去,带走了思念。
  • 怨题:怨恨与题写的信件。
  • 春事:春天的事情,指春天的生机与情感。
  • 泪珠溅俎:泪水滴落在酒席上。
  • 文君:指的是古代的才女,常与愁苦相联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宋代著名词人,擅长词作,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词句而闻名于世。
  •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代,正值国家政治动荡之时,周邦彦常常以个人的情感经历寄托对时局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扫地花》是周邦彦的一首典型词作,展现了诗人对春日景色和人间情感的细腻观察与思考。开篇以“晓阴翳日”引入,描绘了一个朦胧而又清新的清晨,仿佛让人感受到那种微凉的空气和被雾霭笼罩的孤独感。接着,通过对鸟儿鸣唱和舞动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轻快的春日氛围,但随即被“泪珠溅俎”的悲凉情感所打断,形成鲜明对比。全词情感深刻,既有对生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失去与遗憾的深刻反思。周邦彦在词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词既富有音乐性,又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晓阴翳日,正雾霭烟横”:清晨的阴云和雾霭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 “远迷平楚”:远处的平原被雾气迷蒙,显得神秘而遥远。
    • “听鸣禽按曲,小腰欲舞”:听见鸟儿在曲中鸣叫,描绘出春日生机勃勃的景象。
    • “细绕回堤,驻马河桥避雨”:细致的描写行走的路程,展现出诗人对环境的细腻感知。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暗黄万缕”形象地描绘了光线的状态。
    • 拟人:鸟儿的鸣叫似乎在“按曲”,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泪珠溅俎”与“恨入金徽”,增强了词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春日美好景象的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隐含着对人生苦楚的深思,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自由与轻快;
  • 泪珠:哀伤与思念;
  • 酒杯:生活的享受与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扫地花》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周邦彦
    • C. 杜甫
    • D. 苏轼
  2.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鸟儿的鸣叫?

    • A. 晓阴翳日
    • B. 听鸣禽按曲
    • C. 春事能几许
    • D. 黯凝贮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词作相比,周邦彦的《扫地花》更加注重环境描写与情感的细腻交织,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反映了两位词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