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宫(般涉·第二)》

时间: 2025-01-10 18:58:25

客去车尘未敛。

古帘暗、雨苔千点。

月皎风清在处见。

奈今宵,照初弦,吹一箭。

池曲河声转。

念归计,眼迷魂乱。

明日前村更荒远。

且开尊,任红鳞,生酒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游宫(般涉·第二) 客去车尘未敛。古帘暗雨苔千点。月皎风清在处见。奈今宵,照初弦,吹一箭。池曲河声转。念归计,眼迷魂乱。明日前村更荒远。且开尊,任红鳞,生酒面。

白话文翻译

客人离去后,车马的尘埃尚未散去。古老的帘子上沾满了细雨和青苔。明月皎洁,清风徐来,处处可见。可今夜,明月照着初弦,如同一支箭射出。池塘的曲水声渐渐传来,思念归去的计划让我眼花缭乱。明天的村庄更加荒凉遥远。暂且举杯,任凭红鱼游弋,享受这酒的滋味。

注释

  • 车尘未敛:车马行驶所带来的尘土尚未平息,意指客人刚刚离去。
  • 古帘:指古老的窗帘,营造出一种隐秘、幽静的氛围。
  • 暗雨苔千点:雨水打在苔藓上,形成点点滴滴,富有诗意。
  • 照初弦:指明月照耀着琴弦,象征着音乐与情感的交融。
  • 红鳞:指的是鱼,代表着生动的生命与酒的陪伴。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月皎风清”等意象,传达出一种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调,暗示着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邦彦(1050–1120),字美成,号清真,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婉约风格,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与自然美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文人追求清雅生活,抒发情感的高峰期,周邦彦在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诗歌鉴赏

《夜游宫(般涉·第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宁静与思索。诗中充满了对离别的感慨,客人刚刚离去,车尘尚未散去,这种空旷的感觉令人心生惆怅。古帘上的雨水与苔藓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对往昔的怀念。诗句“月皎风清在处见”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月光与清风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宁静而又动人的氛围。

在描绘夜色之美的同时,周邦彦借助琴音与水声的描写,传达出内心的迷惘与思念。“眼迷魂乱”一句更是将情感的复杂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的最后,提到“且开尊,任红鳞,生酒面”,则是对当下生活的珍惜,面对荒凉的未来,诗人选择在酒中寻找慰藉,体现出一种洒脱与无奈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去车尘未敛:描绘出刚刚送走客人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空旷感。
  • 古帘暗雨苔千点:通过细雨与苔藓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 月皎风清在处见:展示了夜晚的宁静与美好。
  • 奈今宵,照初弦,吹一箭:运用琴的意象,强调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
  • 池曲河声转:水声的流动象征着思念的延续。
  • 念归计,眼迷魂乱:内心的思念与迷惑显露无遗。
  • 明日前村更荒远:对未来的无奈与惆怅。
  • 且开尊,任红鳞,生酒面:以酒为媒,选择享受当下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照初弦”比喻音乐的美妙。
  • 拟人:水声“转”给人以生命的感觉。
  • 对仗:如“月皎风清”与“池曲河声”形成对比,增添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无奈,诗人在美丽的夜色中,思索着人生的无常与 fleeting moments,最终选择在酒中寻找片刻的安慰。

意象分析

  • 月光:象征着纯洁与宁静,反映内心的思绪。
  • 古帘:承载着往昔的记忆,具有历史感。
  • :象征着逃避与享受,反映出对现实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客去车尘未敛”中的“车尘”指的是什么? a) 车马带来的尘土
    b) 车的声音
    c) 客人的衣物

  2. 诗中“月皎风清在处见”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离别的感伤

  3. “明日前村更荒远”中“荒远”形容的是? a) 村庄的美丽
    b) 村庄的荒凉与距离
    c) 村庄的繁华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周邦彦与李清照的作品均表达了对离别与思念的情感,但周邦彦更注重环境与自然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多地着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刻。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周邦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