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成 其一》
时间: 2025-04-27 07:24: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举头万籁号,弹指万籁寂。
欲寻所归方,变灭了无迹。
古今何足云,浩劫同一息。
曾闻不迁义,贞定非木石。
至乐谅难名,所恨罗縠隔。
白话文翻译:
抬头望去,万物都在呼号,轻轻一指,万物又归于寂静。
想要寻找归宿的方向,却发现一切都已消失无踪。
古今之间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浩劫之中我们同一呼吸。
曾听说不迁之义,坚定的东西又岂是木石?
至高的快乐实在难以言表,令人遗憾的是那罗绮的隔断。
注释:
- 万籁:万物的声音,指自然界的声音。
- 弹指:轻轻一弹的意思,形容动作轻微。
- 变灭:变化和消亡。
- 古今:古代与现代。
- 浩劫:大的灾难。
- 不迁义:指的是坚定不移的原则。
- 贞定:坚定不移,安定的意思。
- 罗縠:指细腻的丝绸,常用作比喻,表示阻隔的东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宋代著名词人,精于词的创作,尤其擅长“慢词”。他生活在北宋时期,经历了北宋的衰落和南宋的建立,作品反映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创作背景:
《谩成 其一》是周邦彦在面对社会动荡和人生无常时的思考之作,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感情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周邦彦的《谩成 其一》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存在的思考。诗的开头“举头万籁号,弹指万籁寂”以动静对比,描绘了自然界的喧嚣与寂静,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接下来的“欲寻所归方,变灭了无迹”则流露出对归宿的渴望,却又感到无奈,暗示了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迷茫。
“古今何足云,浩劫同一息”一句,表现了历史的无常与一致性,仿佛在告诉我们,不论古今,人生都充满了浩劫与苦难。接下来的“曾闻不迁义,贞定非木石”则提到坚定不移的原则,也许在动荡中更显得珍贵和稀有。最后一句“至乐谅难名,所恨罗縠隔”则表达了对至高快乐的追求与无法言表的遗憾,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孤独。
整体来看,这首诗在情感上深邃而复杂,既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有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展现了周邦彦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举头万籁号:抬头听见万物的呼号,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敏感与感知。
- 弹指万籁寂:一指之间,万物归于寂静,体现出人对世界的掌控感。
- 欲寻所归方:想要找寻归宿的方向,表达了对归属感的渴望。
- 变灭了无迹:变化与消亡的无迹可寻,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虚无。
- 古今何足云:古代与现代之间的事物,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表现了对历史的淡然。
- 浩劫同一息:在浩劫中,古今人们的命运是相通的,体现了悲观的人生观。
- 曾闻不迁义:听说过的坚定不移的原则,强调了理想的可贵。
- 贞定非木石:坚定的东西并非木石,暗示了理想的脆弱。
- 至乐谅难名:至高的快乐难以言表,反映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 所恨罗縠隔:遗憾的是那罗绢般的隔断,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修辞手法:
- 对比:动静之间的对比,增强了意境。
- 比喻:用“罗縠”象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反复:通过重复强调某些意象,加深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归宿、理想与快乐的追求与无奈,反映了周邦彦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哲理探索。
意象分析:
- 万籁:象征自然界的声音,代表着生命的多样性。
- 归宿:象征人对安定与归属的追求。
- 浩劫:象征着历史的冲突与人类的苦难。
- 罗縠:象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阻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举头万籁号”意指: A. 望见了万物
B. 听见了万物的声音
C. 感受到万物的美 -
诗中“欲寻所归方”的意思是: A. 寻找快乐
B. 寻找归宿
C. 寻找财富 -
诗中提到的“浩劫同一息”表明: A. 古今没有区别
B. 历史是无常的
C. 人生充满痛苦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周邦彦的《谩成 其一》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但周邦彦更多的是哲理的探讨,而李清照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