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湖居元夕花下作》
时间: 2025-01-26 23:39: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向玉梅花下,正佳节,月初圆。看交影枝枝,珠明欲泪,庭暖无烟。应怜,一怀悽惋,算相看不负有今年。身在瑶台十二,分明处士窗前。萧然,鬓老有情天,杯底问婵娟。甚雪压霜欺,铢衣长著,如此高寒。芳缘,多生未了,著一分淡冶不妨禅。滉漾湖光欲曙,破愁拚得迟眠。
白话文翻译:
在梅花树下,正值佳节,月亮刚圆。看那交错的影子,像珠子般晶莹欲泪,庭院里温暖无烟。应当怜惜,心中满是怅惘,算是彼此相看不辜负了这一年。身处瑶台十二,分明在隐士的窗前。萧条啊,鬓发已老却依然有情,杯底询问那婵娟。更有那雪压霜欺,衣衫轻薄,如何能抵得这高寒。芳缘,许多情未了,淡淡的情愫不妨以禅来抚慰。湖光荡漾,欲迎曙光,断肠的愁苦只能拼命迟眠。
注释:
- 玉梅:指一种梅花,象征着高洁和坚韧。
- 佳节:指元宵节,这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 交影:指月光下树影交错的情景。
- 珠明欲泪:比喻月光明亮,像泪珠一样晶莹。
- 瑶台: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高洁的生活。
- 婵娟:指月亮,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性或思念的对象。
- 芳缘:指美好的情缘,暗示着恋爱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曾寿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他的诗风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一种高洁的志趣。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宵佳节,诗人置身于湖畔,看到梅花、明月,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同时也感受到对人事的惆怅与思考,是一种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沉思。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 湖居元夕花下作》是一首充满情感和细腻描写的词作,整体上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中以梅花、月色为背景,展现了一个人独处时的内心世界,情感细腻且深刻。
开头以“向玉梅花下”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清雅的环境,佳节的氛围与梅花的清丽相得益彰。接下来的“看交影枝枝,珠明欲泪”,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夜色中的美丽与哀愁,月光映照下的梅花影子,仿佛诉说着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中反复提及的“怜”与“惋”,暗示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怀念。尤其是“鬓老有情天”,表达了尽管岁月流逝,诗人依然对生活抱有热情与希望,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后,诗人通过“滉漾湖光欲曙,破愁拚得迟眠”,传达出一种在自然美景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渴望。这种渴望不仅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更是对未来心灵寄托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向玉梅花下:描绘了诗人身处梅花下,营造出清雅的氛围。
- 正佳节,月初圆:指元宵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与美好。
- 看交影枝枝,珠明欲泪:细腻描写月光下的梅花影子,表达内心的感伤。
- 应怜,一怀悽惋: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怜惜与惆怅。
- 身在瑶台十二:表达身处理想境地的自我认知。
- 萧然,鬓老有情天:尽管年华已逝,依然对生活充满情感。
- 芳缘,多生未了:暗示对未了情缘的思考与眷恋。
- 滉漾湖光欲曙:自然景象与情感交织,展现对未来的希冀。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珠明欲泪”,将月光比作泪珠,形象生动。
- 拟人:如“庭暖无烟”,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雪压霜欺”,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深刻体现了对生命流逝的思考与对美好情感的珍惜。诗人以梅花、月光为象征,传达出一种超脱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格。
- 月亮:象征团圆、思念与美好。
- 湖光:象征宁静与寄托,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元宵节
- C. 春节
- “珠明欲泪”中的“珠”指的是什么?
- A. 珠子
- B. 月光
- C. 露水
-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 A. 悲观
- B. 积极
- C. 无所谓
- 诗中提到的“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
答案:
- B. 元宵节
- B. 月光
- B. 积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陈曾寿的《木兰花慢》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但陈曾寿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元宵节的文化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