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

时间: 2025-02-04 17:17:42

四百峰峦奠粤东,峭天屹屹削芙蓉。

瑞摇碧落珠光灿,丹转真坛紫气通。

崒嵂插空环翡翠,松杉夹道隐虬龙。

登游欲问长生诀,须向山中访葛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罗浮
作者: 李需光 〔明代〕

四百峰峦奠粤东,
峭天屹屹削芙蓉。
瑞摇碧落珠光灿,
丹转真坛紫气通。
崒嵂插空环翡翠,
松杉夹道隐虬龙。
登游欲问长生诀,
须向山中访葛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粤东的罗浮山,四百座山峰巍峨耸立,宛如削尖的芙蓉花。瑞气在碧空中摇曳,光彩夺目,仿佛真坛上升腾的紫气。崇峻的山石高插云天,环绕着如翡翠般的美景,松树和杉树夹道而生,隐现着虬龙的身影。登山游览时,若想询问长生的秘诀,应该去山中拜访葛洪。

注释

  • :安置,放置的意思。
  • :陡峭的,形容山势险峻。
  • :削去,形容山峰像被削平。
  • :祥瑞,吉祥的气象。
  • 碧落:碧蓝的天空。
  • 珠光:如珍珠般的光辉。
  • :这里指代道教的丹药。
  • 真坛:指道教的祭坛,象征修炼之地。
  • 紫气:道教文化中象征吉祥和长生的气息。
  • 崒嵂:高耸的山峰。
  • :环绕。
  • 虬龙:形容龙的样子,虬龙通常被看作是神秘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需光,明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致力于文学创作,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借景抒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需光对罗浮山的游历之际。罗浮山被视为道教名山,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李需光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受到自然美和道教文化的启发,写下了这首充满哲思的诗作。

诗歌鉴赏

《罗浮》是一首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同时融入了道教文化的元素。诗中以“四百峰峦奠粤东”开篇,展现出罗浮山的宏伟壮丽。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青翠的山林之中,感受到自然的瑰丽与神秘。

诗中“瑞摇碧落珠光灿,丹转真坛紫气通”两句,描绘了天地间祥和的气象与神秘的道教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体现了诗人对长生不老的向往。接下来的“崒嵂插空环翡翠”,则通过对山形的形象化表达,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诗的最后,诗人以“登游欲问长生诀,须向山中访葛洪”收尾,直指道教文化中的名家葛洪,表现了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和对自然与哲学的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感情上深邃悠远,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与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百峰峦奠粤东:描绘了粤东罗浮山的四百座高峰,展现其雄伟的自然景观。
  2. 峭天屹屹削芙蓉:形容山峰陡峭耸立,宛如削平的芙蓉花,隐喻其巍峨之势。
  3. 瑞摇碧落珠光灿:瑞气在碧蓝的天空中摇曳,光芒闪烁,象征着吉祥和美丽。
  4. 丹转真坛紫气通:道教的丹药在真坛上转化,紫气升腾,表现道教修炼的氛围。
  5. 崒嵂插空环翡翠:高耸的山峰如翡翠般环绕,形象地展现出山的美丽。
  6. 松杉夹道隐虬龙:松树和杉树成行,隐约可见龙的形象,增加了神秘感。
  7. 登游欲问长生诀:游览时想要询问长生的秘密,表现了对长生不老的渴望。
  8. 须向山中访葛洪:最后指向葛洪,强调寻找长生之道的必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削芙蓉”比喻山峰的形态,形象生动。
  • 拟人:“瑞摇碧落”,赋予瑞气以生命力,增强了诗的灵动感。
  • 对仗:如“松杉夹道隐虬龙”,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体现了人对长生不老理想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哲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峰峦: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瑞气:代表吉祥与美好的期待。
  • 真坛:道教文化的象征,体现修炼与信仰。
  • 葛洪:道教名家,象征追求长生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需光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长生诀”是指什么?

    • A. 诗歌
    • B. 道教修炼的秘诀
    • C. 生活哲学
    • D. 自然景观
  3. “瑞摇碧落珠光灿”中“瑞”指的是什么?

    • A. 珍珠
    • B. 吉祥的气象
    • C. 大海
    • D. 太阳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 苏轼的《赤壁赋》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山水与人心的结合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人内心的和谐,诗中同样展现了对山水的热爱,但更侧重于人的情感抒发;而李需光的《罗浮》则更加强调道教文化的追求与自然的壮丽,展现出一种哲理思考与景观的结合,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道教文化与中国诗歌》
  • 《明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