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降魄兹乡返,精魂何所依。
刍灵疑榜吏,幽域讶圜扉。
白日终无照,青春更不归。
天心垂涕泣,寒雨载途飞。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降落的灵魂回到了故乡,然而精神又依附于何处呢?在冥冥之中,灵魂对着阴司的吏员产生了疑惑,幽暗的境界中,对那圆形的门扉感到惊讶。阳光终究无法照耀,青春的时光也再不归来。天心如同在流泪,寒冷的雨水伴随着我在路上飘飞。
注释:
- 降魄:指降落的灵魂,魄是指人的灵魂或灵气。
- 兹乡:此乡,即指此地、故乡。
- 精魂:精气和灵魂,指人的精神。
- 刍灵:指死去的灵魂,刍是草,灵是灵魂,暗指亡者。
- 榜吏:阴司的官员,负责审判亡灵。
- 幽域:阴间、幽暗的地方。
- 圜扉:圆形的门,指阴司的门。
- 青春不归:青春时光的流逝,指生命的无常。
- 天心垂涕泣:天意如同在流泪,暗示对亡者的哀悼。
- 寒雨载途飞:寒冷的雨水在路上飘飞,描绘凄凉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慎中(约1550-1612),明代诗人,以其深邃的思考和感人的诗句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及对社会的思考,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写于周迹山周以谏杖死后,表达对其早逝的悼念与惋惜。周迹山是一位以直言敢谏著称的人,王慎中对其抱有深厚的敬意,因而写下此诗寄托哀思。
诗歌鉴赏:
《挽周迹山周以谏杖死》是一首表现对友人周迹山的追悼之作,诗中充满了对生命无常和人世间悲苦的深切思考。诗的开头以“降魄兹乡返”引入,展现了灵魂归乡的主题,直指生与死的交替。接着,诗人对亡者灵魂的疑惑和不安,加深了对死后的反思,表现出对生者和逝者之间的深切关怀。接下来的“白日终无照,青春更不归”,以阳光与青春的流逝,直观地传达了对时间无情的感慨,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逝去。这种对时间的感慨与对死亡的反思,使得整首诗具有一种浓厚的哲理性。最后两句“天心垂涕泣,寒雨载途飞”,通过自然现象来映射诗人内心的悲痛,展现出深切的情感共鸣。这首诗不仅是对逝者的悼念,更是对生命的反思,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降魄兹乡返:灵魂归来故乡,暗示对亡者的怀念。
- 精魂何所依:对灵魂的迷茫与无所依附的叹息。
- 刍灵疑榜吏:亡灵对阴司的疑惑,反映出对死后世界的不安。
- 幽域讶圜扉:在幽暗的环境中对阴司门的惊讶,暗示对未知的恐惧。
- 白日终无照:阳光无法照耀,象征着生命的消逝。
- 青春更不归:青春一去不复返,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天心垂涕泣:自然界也在为亡者悲痛,显示情感的普遍性。
- 寒雨载途飞:寒雨伴随旅途,增添了凄凉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心垂涕泣”,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相结合。
- 拟人:天心如同有情感一般,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投射。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形成了和谐的音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展现了生死之事的无奈与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降魄:象征灵魂的归属与流动。
- 白日:代表生命与希望。
- 青春: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寒雨:体现悲伤与凄凉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降魄兹乡返”中的“降魄”指的是什么? A. 灵魂
B. 朋友
C. 青春 -
诗中提到“白日终无照”,这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愉快
B. 悲伤
C. 兴奋 -
“天心垂涕泣”这一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的《哀江头》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对友人的送别,但侧重于友谊与前途的希望,与王慎中的哀怨形成对比。
- 杜甫《哀江头》:同样表达对生命逝去的感慨,具有更为悲壮的情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选读》
- 《王慎中生平与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