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仙 送朱敬斋还江阴》
时间: 2025-01-25 23:21: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琵琶仙 送朱敬斋还江阴
残酒辞春,渺千里岸草征袍同色。
离绪轻结,柔杨丝丝怨行客。
茸帽底暄风暗咽,荡愁满乱云江国。
越缦离声,吴艭俊约,须记今夕。
是蛮海飘泊归来,甚临别天涯又寒食。
颠倒玉觞无味,苦低垂头白。
人意比飞花更懒,怕隔年冷了词笔。
好趁蒌甲光阴,醉君重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送别友人朱敬斋的愁绪。诗人感叹春天的残酒,远望千里岸边的草色和征袍相映成趣。离愁绵绵,像柔软的杨柳丝丝缠绕在心头,增添了对行客的怨思。温暖的春风在茸帽下轻轻咽下,愁绪荡漾在混沌的云与江水之间。越地的离歌与美丽的吴船,今晚一定要铭记。友人像是从遥远的蛮海漂泊归来,临别时又恰逢寒食节,令人更加感伤。酒杯翻倒,却没有味道,苦涩地低下头。人心比飞舞的花瓣还要懒惰,害怕到了明年,写不出动人的诗篇。趁着这段光阴,醉倒在碧绿的酒中吧。
注释
- 残酒:剩余的酒,指酒意未尽。
- 千里岸草:远处的岸边草色,表现出旅途遥远。
- 离绪轻结:离别的情绪轻轻地缠绕在心头。
- 茸帽:一种用毛绒做的帽子,象征温暖。
- 愁满乱云江国:愁绪充满了混乱的江水和云雾之中。
- 蛮海:指南方的海域,象征漂泊。
- 寒食:寒食节,古代清明节前的一个节日,象征着春天的送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祖谋是清代的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关注自然与人情,表达情感细腻,情景交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送别友人朱敬斋时,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恰逢离别,更加增添了情感的厚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节日的重视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琵琶仙 送朱敬斋还江阴》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浓厚的离愁别绪。诗人在春天的背景下,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展现出了春酒未尽的惆怅与千里相送的无奈。诗中的“残酒辞春”道出了春去的无情,结合“千里岸草”让人感受到距离的遥远与离别的凄凉。
作者用“柔杨丝丝怨行客”来描绘离愁,突显出离别的痛苦。接着,以“茸帽底暄风暗咽”渲染出一种温暖却又难以言表的心情,仿佛温暖的春风也无法驱散心中的愁苦。此时,意象的交织使得江水与云雾间弥漫着愁绪,营造出一种恍惚而迷离的氛围。
最后,诗人在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惋惜时,提到“人意比飞花更懒”,更显出他对未来的无奈与对过往的眷恋。“趁蒌甲光阴,醉君重碧”则是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表现了诗人在离别之际希望与友人共醉的愿望,深切地反映了友谊的珍贵与时光的易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残酒辞春:春天的酒喝到最后,告别春天。
- 渺千里岸草征袍同色:遥远的岸边草色与征服者的袍子相同,表现出旅途的漫长。
- 离绪轻结:离别的情绪如细丝般轻轻缠绕。
- 柔杨丝丝怨行客:柔软的杨柳丝在怨恨着行者的离去。
- 茸帽底暄风暗咽:温暖的春风在帽下轻轻呜咽。
- 荡愁满乱云江国:愁绪被荡漾在混乱的云和江水之中。
- 越缦离声:越地的离歌声传来。
- 吴艭俊约,须记今夕:吴地的美丽船只,今晚需要铭记。
- 是蛮海飘泊归来:在蛮海上漂泊归来。
- 甚临别天涯又寒食:恰逢离别,天涯又遇寒食节。
- 颠倒玉觞无味:酒杯翻倒,却没有味道。
- 苦低垂头白:忧愁地低下头变白。
- 人意比飞花更懒:人心比飞花更懒惰。
- 怕隔年冷了词笔:害怕明年会冷落了诗句。
- 好趁蒌甲光阴:好好趁着光阴。
- 醉君重碧:希望与君同醉,重温碧绿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愁比作轻缠的柳丝,形象生动。
- 拟人:春风“暗咽”,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越缦离声,吴艭俊约”形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深切怀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内心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不安,使得情感愈加浓烈,展现了人们在离别时的脆弱与坚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酒:象征着未尽的情感和时光的流逝。
- 岸草: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旅途的遥远。
- 杨丝:象征着离愁与依依不舍的情感。
- 茸帽:象征着温暖与心灵的庇护。
- 寒食:象征着节日与离别的交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日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开始
- B. 祭祀祖先的节日
- C. 离别的哀伤
- D. 收获的季节
-
诗人用“柔杨丝”来形容什么?
- A. 友人的离去
- B. 春天的到来
- C. 远方的思念
- D. 自然的景色
-
诗中提到的“蒌甲光阴”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时光的珍惜
- C. 对友情的冷淡
- D. 对生命的无奈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送别》李叔同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绘送别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
参考资料
- 《清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