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时间: 2025-01-11 05:00:49

眼底年光尽,家人真不来。

西川兵火后,无复望乡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除夕
王维坤 〔清代〕
眼底年光尽,家人真不来。
西川兵火后,无复望乡台。

白话文翻译:

在眼前的时光已经结束,家人真的没有到来。
自从西川发生战争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回到故乡的台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年光:指一年中的时间,特别是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刻。
  • 家人:指家庭成员或亲人。
  • 西川:指西部的川地,可能是指四川一带,因历史上常有兵火之灾。
  • 无复:再也没有。
  • 望乡台:一个向往故乡的地方,通常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典故解析:

“西川兵火”可以理解为历史上四川地区因战乱而遭受的苦难,诗人通过这一点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家庭团圆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坤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抒情和写景见长,常常流露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诗风清新,情感真挚,擅长用简练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除夕,正值春节前夕,诗人因家人未能团聚而感到深深的失落。这种情感在经历了战乱的背景下,愈发显得沉重,突出了人们对和平与团聚的向往。

诗歌鉴赏:

《除夕》是一首充满悲情的诗作,透过简短的两联,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家人团聚的渴望。第一句“眼底年光尽”隐喻着时间的匆匆流逝,年末的时刻让人不禁反思过去的一年,心中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接着,诗人用“家人真不来”表达了因战乱而无法团聚的无奈和惆怅,情感愈加沉重。

第二联“西川兵火后,无复望乡台”,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西川的兵火不仅是对家园的破坏,更是对人心的撕裂。诗人通过“无复望乡台”表达了对故乡的失落感,望乡的情景已不复存在,心灵的孤寂愈加明显。整首诗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展现了动荡时代中人们内心的苦楚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眼底年光尽:在眼前的时光已然结束,强调时间的流逝,暗示着一年的结束。
  • 家人真不来: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失落,突显了团圆的重要性。
  • 西川兵火后:提到战争的背景,表明家庭的破碎与社会动荡。
  • 无复望乡台: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无奈,象征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眼底年光尽”与“家人真不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用“年光尽”隐喻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象征:望乡台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流逝和家庭团圆的思考,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离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揭示了人们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与痛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年光:象征时间,代表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家人:象征亲情,代表人们对家庭的依恋与思念。
  • 兵火:象征战争,揭示社会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望乡台:象征故乡,代表人们对故土的深切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眼底年光尽”的意思是:

    • A. 眼前的时间已经到了尽头
    • B. 眼睛看不到了年光
    • C. 年光过得很快
    • D. 年光已经消失
  2. “西川兵火后”中的“兵火”指的是:

    • A. 战争
    • B. 火灾
    • C. 军队
    • D. 农田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可以将王维坤的《除夕》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诗中对思乡情感的不同表现。王维坤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现了更为沉重的思念,而李白则通过清幽的夜景展现了对故乡的柔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王维坤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