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公麟山庄图其十五观音岩》

时间: 2025-02-04 15:35:28

倚崖开翠屏,临潭置苔石。

有所独无人,君心得未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倚崖开翠屏,临潭置苔石。有所独无人,君心得未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依靠悬崖而建的翠绿屏风,紧邻着潭水边放置着苔藓覆盖的石头。这里虽有独特的风景,却显得没有人烟,难道你所追求的心境还未得到吗?

注释:

  • 倚崖:依靠悬崖,形容山庄的地理位置。
  • 翠屏:翠绿的屏风,形容山庄的美丽景色。
  • 临潭:靠近潭水,指山庄附近有水体。
  • 苔石:长满苔藓的石头,象征自然的静谧与清幽。
  • 有所独无人:虽有独特之处,但周围无人,表现出一种孤寂的感觉。
  • 君心得未得:问对方心中所求的境界是否还未实现,表达一种哲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苏洵的次子,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文采和政治才能著称,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尤其在新法与旧法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辙在李公麟的山庄游玩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对心境的思考。李公麟是著名的画家,山庄图中所描绘的景致给苏辙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引发了他的感悟。

诗歌鉴赏:

苏辙的《题李公麟山庄图其十五观音岩》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刻观察和独特理解。诗中“倚崖开翠屏”一句,生动描绘出山庄的优美环境,翠绿的屏风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写照,更传达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气氛。接下来的“临潭置苔石”将景致进一步深化,苔藓覆盖的石头不仅反映了自然的静谧,还象征了岁月的沧桑。

整首诗透出一种孤独的美感,“有所独无人”体现了诗人对人世喧嚣的超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的最后一句“君心得未得”,则是对友人的询问,似乎在表达一种哲学思考,是否在追求美好时,我们的内心依然空缺。因此,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山水的描绘,也是一种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哲学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倚崖开翠屏:描述山庄依崖而建,形成翠绿的屏风,给人一种依山傍水的美感。
    2. 临潭置苔石:描绘山庄旁的潭水和苔藓石头,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3. 有所独无人:虽然有独特的风景,但周围却显得人迹罕至,表现出一种寂寞。
    4. 君心得未得:通过提问引导思考,是否在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美好时仍感不足。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庄比作翠屏,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意境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苔石象征自然的静谧和时间的流逝。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强调在追求美好与内心宁静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孤独的接受与思考。

意象分析:

  • 倚崖:象征着稳固与依靠。
  • 翠屏:代表美丽与宁静的环境。
  • 潭水:象征着深邃与内心的反思。
  • 苔石:象征自然的沧桑与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倚崖开翠屏”描绘的是哪个景象? a) 翠绿的山峰
    b) 依山而建的山庄
    c) 瀑布流淌

  2. “有所独无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热闹
    b) 寂寞
    c) 快乐

  3. 诗中提到的“君心得未得”是指? a) 追求的心境
    b) 实现的目标
    c) 失去的朋友

答案:

  1. b) 依山而建的山庄
  2. b) 寂寞
  3. a) 追求的心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赤壁赋》与本诗在描绘自然景色方面都有共通之处,但前者更强调历史与哲理,后者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苏辙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