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 其四》
时间: 2025-02-04 15:39:16意思解释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 其四
原文展示:
故山纵得归,无复昔遗老。
家风知在否,后生恐难保。
似闻老翁泉,曾作泥土燥。
穷冬忽涌溢,络绎瓶瓮早。
此翁终可信,明月耿怀抱。
从我先人游,安得不闻道。
白话文翻译:
即使回到故乡,也再没有当年的老人了。
不知道家风是否依旧,后辈恐怕难以继承。
听说那位老翁的泉水,以前是干涸的泥土。
寒冬时节突然涌出,连瓶子和瓮都满了。
这位老翁终究是可信的,明月清辉照人心。
跟随我的先辈游历,怎么能不听到大道呢?
注释:
- 故山:指故乡的山。
- 昔遗老:往日留下的老人,指故乡的长辈。
- 家风:指家族的风气和传统。
- 后生:后辈,年轻一代。
- 老翁泉:老人的泉水,象征着智慧或传统。
- 泥土燥:形容泉水之前的干涸状态。
- 穷冬:严寒的冬季。
- 络绎:形容泉水不断涌出。
- 瓶瓮:指盛水的器具。
- 明月耿怀:指明亮的月光,象征清白和明亮的心怀。
- 游:游历,指游玩或旅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兄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门二学士”。他在诗歌、散文、词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成就,提倡清新自然的文风。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辙对故乡的怀念之际,表达了对传统家风的忧虑和对先辈智慧的追思。时代背景上,北宋时期社会动荡,家族观念逐渐减弱,苏辙借古诗抒发对家族与传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苏辙的这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对家族传统的忧虑和对智慧的追求。诗的开头用“故山纵得归”引出归乡的主题,带有一丝淡淡的惆怅。故乡虽可归,但往日的长辈已不复存在,令人感到失落。接着,诗人通过“家风知在否,后生恐难保”表达了对后代是否能继承家族精神的担忧,既是对传统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反思。
“似闻老翁泉,曾作泥土燥”则引入了老翁泉的意象,象征着智慧的源泉曾经干涸,如今却在冬季中突然涌出。这一景象不仅反映了生命的循环,也暗示了智慧和传统的复兴。在最后两句中,诗人通过“明月耿怀抱”来象征高洁的品德和追求,最终回归到与先辈的精神相通,强调了传统与智慧的重要性。
整首诗在结构上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个人情感与家族文化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对传统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山纵得归:即使能够回到故乡。
- 无复昔遗老:已经没有过去的老人了。
- 家风知在否:不知道家族的风气是否依旧。
- 后生恐难保:后代恐怕难以继承。
- 似闻老翁泉:听说那位老翁的泉水。
- 曾作泥土燥:曾经是干涸的泥土。
- 穷冬忽涌溢:在严寒的冬季忽然涌出。
- 络绎瓶瓮早:连瓶子和瓮都早早装满。
- 此翁终可信:这位老翁终究是可信的。
- 明月耿怀抱:明亮的月光照亮内心。
- 从我先人游:随我的先辈游历。
- 安得不闻道:怎么能不听到大道呢?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故山”与“昔遗老”,平行对比。
- 象征:老翁泉象征智慧,明月象征清明的心境。
- 比喻:将泉水的涌出比作智慧的复苏。
主题思想: 这首诗反映了对家族传统的珍视与对文化传承的关注,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山:象征故乡与传统。
- 老翁泉:象征智慧与传承。
- 明月:象征清白、高洁的品德。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歌的情境,也深刻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故山”指代什么? A. 远方的山
B. 故乡的山
C. 朋友的家
D. 祖先的山 -
诗中“老翁泉”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力量
D. 友情 -
“家风知在否,后生恐难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乐观
B. 对传统的忧虑
C. 对生活的满足
D. 对亲人的思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苏辙的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的追求,但苏辙更加强调了对家族文化的忧虑,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内心宁静。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