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银青挽词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5:32:06

丹旐国西门,茅庐济水源。

官清贫似旧,名重殁犹存。

台阁传遗懿,交游拭泪痕。

君恩不改故,延赏遍诸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丹旐国西门,茅庐济水源。
官清贫似旧,名重殁犹存。
台阁传遗懿,交游拭泪痕。
君恩不改故,延赏遍诸孙。

白话文翻译:

在丹旐国的西门附近,坐落着一座茅草屋,水流潺潺。
身居官职的人虽然依旧清贫,却依然保持着往日的声名。
台阁上流传下来的美德,朋友们在此处相聚时,泪水已被擦去。
君主的恩典并未因时光而改变,厚赏遍及于他的所有后代。

注释:

  • 丹旐:指的是一种带有红色的旗帜,常用来象征国家或军队。
  • 茅庐:用茅草搭建的房屋,象征简朴和隐逸的生活。
  • 济水:指水流,可能暗指济水河。
  • 官清贫:指身居官职的人依旧清贫。
  • 名重殁犹存:即便死去,声名仍然存在。
  • 台阁传遗懿:台阁上流传的美名和德行。
  • 交游拭泪痕:朋友相聚时,曾经的悲伤被抹去。
  • 君恩不改故:君主的恩德没有改变过。
  • 延赏遍诸孙:恩惠和赏赐遍及后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词、赋等多种文体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尤其以诗作闻名,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辙对一位故人的追怀,表现了对友人及其清白名声的敬仰。诗中蕴含着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友人家族后代的美好祝愿,反映了作者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傅银青挽词二首 其二》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挽诗,诗中表达了苏辙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与哀思,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友人清白人格的赞美。首句“丹旐国西门,茅庐济水源”,以简洁的描写引入,展现出友人生活的简朴环境,暗示其为人处世的态度。接着,诗人提到“官清贫似旧”,表现友人在官场上的清白与贫困,但其声名依然“重殁犹存”,体现了真正的品德与名声是与生死无关的。第三句“台阁传遗懿”,强调了友人所留传的美德,进一步引出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游拭泪痕”,虽有离别之痛,但仍能相聚,展现了友谊的珍贵与深厚。最后一句“君恩不改故,延赏遍诸孙”则是对友人家族的祝福,体现了对过往恩情的感激。

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既有对友人的怀念,又有对家族后代的美好祝愿,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情感与道德观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丹旐国西门,茅庐济水源:地点的描写,暗示友人生活的简朴与自然。
  2. 官清贫似旧,名重殁犹存:强调友人身处官场仍保持清白,死去后声名仍在。
  3. 台阁传遗懿,交游拭泪痕:友人的美德流传,朋友相聚时的情感交流。
  4. 君恩不改故,延赏遍诸孙:对友人后代的祝福,君主的恩德未曾改变。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以“丹旐”象征国家的光辉,体现友人的高尚品质。
  • 象征:茅庐象征着清贫生活,反衬友人的高洁人格。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对清白名声的赞美以及对后代的美好祝愿。表现了友情的珍贵和道德的延续。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丹旐:象征国家,代表忠诚。
  2. 茅庐:简朴生活,象征隐逸与清白。
  3. 济水:流动的水,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变化。
  4. 台阁:象征文化传承与德行流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丹旐”象征什么?

    • A. 自然
    • B. 国家
    • C. 个人
    • D. 友谊
  2. “官清贫似旧”中“清贫”指的是什么?

    • A. 富裕
    • B. 清白贫穷
    • C. 高贵
    • D. 繁华
  3. 诗中朋友之间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 A. 通过泪水
    • B. 通过对话
    • C. 通过相聚
    • D. 通过赠礼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傅银青挽词二首 其二》在表达思念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的思念是对家乡的怀念,而苏辙则是对友人的追思,前者更具个人情感,后者则体现了深厚的友情与道德情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