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并叙〉》
时间: 2025-01-27 03:35: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荥阳大海院高齐石像二,高不数寸,而姿制甚妙。唐高祖为郑州刺史,太宗方幼而病甚,祷之即愈。因各为一碑,刻弥勒佛,且记其事,至今皆在。元祐二年九月,祭告永裕陵,过而观焉,作小诗以授院僧。谁言肤寸像,胜力妙人天。欲疗众生病,阴扶济世贤。身微须覆护,眼净照几先。岂为成功报,犹应历劫缘。
白话文翻译:
在荥阳大海院,供奉着两尊高仅数寸的石像,姿态各异,十分精美。唐高祖当年任郑州刺史,太宗尚幼且病重,祈祷他后便痊愈。因此,各刻碑铭,雕刻弥勒佛,并记录其事迹,如今仍然保存。元祐二年九月,我在祭告永裕陵时路过此地,便写下这首小诗赠予寺中的僧人。谁说这小小的石像,胜过那些伟人?希望能够治疗众生的痛苦,暗中帮助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小小的身躯需要保护,清净的眼睛照亮先贤的圣座。难道只是为了功名利禄?其实也是为了经历世间的缘分。
注释:
- 荥阳:地名,今河南省荥阳市。
- 高齐石像:指唐朝高祖李渊与太宗李世民的石刻像。
- 弥勒佛:佛教中的未来佛,象征慈悲与救助。
- 元祐二年:指公元1087年,宋神宗时期。
- 永裕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涧亭,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他在政治上积极参与改革,文学上则以诗词和散文见长,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祐二年,苏辙在祭告永裕陵后路过荥阳,看到石刻像,因而有感而作。诗中不仅表达对石像精美的赞美,也寄托了对历史人物李渊和李世民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荥阳大海院石刻像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唐高祖和太宗的崇敬之情。诗中以“小像”作为切入点,反映出作者对伟大人物的认同与钦佩,认为即便是细小的石像,也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和影响。通过“欲疗众生病,阴扶济世贤”的描写,诗人将目光聚焦于这些历史人物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德行去影响和帮助世人。诗中提到“身微须覆护,眼净照几先”,不仅反映了对这些石刻的保护意识,还传达了对历史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诗的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字句之间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言肤寸像,胜力妙人天”:感叹小小的石像竟能超越伟大的人物。
- “欲疗众生病,阴扶济世贤”:希望通过石像的力量来救助众生,暗示对仁人的向往。
- “身微须覆护,眼净照几先”:强调石像的脆弱,需要庇护,同时提到清净的眼睛,象征着智慧和光明。
- “岂为成功报,犹应历劫缘”:反思成功的意义,表明对缘分与经历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像比作帮助世人的力量。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体现出对称美。
- 排比:通过重复结构增强诗句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以及对历史传承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世间正义和关怀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像:象征着历史与传统的凝固,体现了人们对伟大人物的崇敬。
- 弥勒佛:代表慈悲与救赎,暗示诗人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 光明:象征智慧和希望,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肤寸像”是指什么? A. 巨大的雕塑
B. 小巧的石像
C. 金色的佛像
D. 画作 -
“阴扶济世贤”中的“阴”指的是什么? A. 光明
B. 暗中
C. 幸福
D. 未来 -
苏辙的身份是? A. 诗人
B. 官员
C. 商人
D. 农民
答案:
- B
- B
- A,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苏辙的诗更注重历史人物的影响及文化传承,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前者清新豪放,后者则细腻平和。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历史背景下诗人的情感表达与思考角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诗经》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研究论文与书籍,例如《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