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其五 四和,病中校梦窗词》
时间: 2025-01-26 01:56: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其五 四和,病中校梦窗词
作者: 朱祖谋
一箭漳兰放。透筠帘幽芬占断,酴醾宝相。
欲写情芳无閒笔,空谷久消心象。
展湘簟波纹盈望。听雨独眠忘忧馆,正药烟风定人微恙。
壶漏水,几消长。閒愁依旧年时样。
任输他道书开阖,井华供养。
归本欣然留亦好,何必丹砂气王。
剩两眼观书雪朗。一卷霜腴丛残谱,付人閒秋士肠回荡。
重按拍,试呼酿。
白话文翻译
一支箭射向漳兰,透过竹帘的幽香,芬芳扑鼻,仿佛在占断了所有的美好。
我想要写下这份情意,却没有闲暇的笔,心中的意象在空谷中长久消散。
我展开湘簟,波纹荡漾,满心期待;听着雨声独自入眠,在这个忘忧的馆子里,药烟轻轻飘散,身体微微不适。
壶中的水漏了,几许流逝;闲愁依旧像往年一样。
任凭别人说书的开合,井华依然给予我供养。
我归本心安,留在这里也不错,何必去追求那些丹砂的气息。
剩下的两只眼睛望着书中雪白的光亮;一卷残留的霜腴谱子,交给人们,秋士的心肠在其中回荡。
我重重拍打,试图唤醒那醉意。
注释
- 漳兰:一种兰花,象征清雅高洁。
- 筠帘:竹帘,常用来遮挡阳光,营造幽静的环境。
- 酴醾:一种酒,用于宴饮,象征美好生活。
- 湘簟:指湘江的竹席,常用作坐卧之物,带有江南的韵味。
- 药烟:指药物的烟雾,暗示身体不适。
- 井华:井水的清澈,象征纯洁的心灵。
- 丹砂:一种矿石,古代炼丹的材料,代表追求长生不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祖谋是清代的一位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之美,情感细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朱祖谋病中,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对健康的追求及对美好情感的渴望,反映了他在病痛中的孤独与思索。
诗歌鉴赏
朱祖谋的《满江红 其五 四和,病中校梦窗词》是一首在病中写作的诗,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情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一箭漳兰放”,以生动的意象引入,仿佛一支箭穿透了竹帘,带来了清新的香气,象征着诗人渴望美好事物的心情。接下来的诗句“欲写情芳无閒笔”,则表达了由于病痛而无暇书写的无奈和忧伤。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生动性,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通过描绘雨声、药烟、闲愁等,表达了诗人在病中独自思索的情感状态。他通过“壶漏水,几消长”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最后,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显得豁达,“归本欣然留亦好,何必丹砂气王”,他并不追求外在的繁华,而是对内心的宁静与安然的向往,这种心态在当今社会更显得珍贵和重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箭漳兰放”:形象地描绘了兰花的清香沁入心间。
- “透筠帘幽芬占断”:竹帘透出幽香,令人陶醉。
- “欲写情芳无閒笔”:想要写下美好的情感,但无暇顾及。
- “空谷久消心象”:心中情感在空谷中消散,显得孤独。
- “展湘簟波纹盈望”:展开竹席,期待波纹的荡漾。
- “听雨独眠忘忧馆”:在屋内听雨,得到片刻的忘忧。
- “壶漏水,几消长”:水从壶中漏出,象征时间流逝。
- “閒愁依旧年时样”:往年的闲愁依旧如旧。
- “任输他道书开阖”:不在乎外界的评价。
- “井华供养”:井水的清澈滋养心灵。
- “归本欣然留亦好”:回归本心,安于现状。
- “剩两眼观书雪朗”:眼中只余书籍的光亮。
- “一卷霜腴丛残谱”:残谱如霜,给人思索的空间。
- “付人閒秋士肠回荡”:将思绪交给他人,心中回荡。
- “重按拍,试呼酿”:重重拍打,尝试唤醒醉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苦涩比作“闲愁”,形象生动。
- 拟人:如“药烟风定人微恙”,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任输他道书开阖,井华供养”,工整而有韵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病中对生活和情感的思考,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豁达。尽管面临健康的困扰,他依然能够在美好的事物中找到慰藉,体现了人对于生活的深切体验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漳兰:清雅、高洁的象征。
- 药烟:暗示身体不适与内心的思考。
- 湘簟:代表江南的自然美。
- 书卷:象征知识与思考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漳兰”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清雅高洁
- C. 财富
-
诗中“药烟”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忧伤
- C. 疲惫
-
“归本欣然留亦好”中的“归本”指的是什么?
- A. 回归自然
- B. 回归内心的宁静
- C. 回归故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朱祖谋的《满江红》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前者更侧重于身体的感受,后者则传达了对往昔美好的怀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朱祖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