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党籍碑》

时间: 2025-02-04 13:32:44

党籍碑成国步屯,忠臣埋没瘴乡尘。

兴衰未必皆关数,治乱由来实来人。

雷昔震陵天已怒,石今漫减世尤珍。

九原难叫诸贤起,一掬伤心泪染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党籍碑
党籍碑成国步屯,
忠臣埋没瘴乡尘。
兴衰未必皆关数,
治乱由来实来人。
雷昔震陵天已怒,
石今漫减世尤珍。
九原难叫诸贤起,
一掬伤心泪染布。

白话文翻译:

党籍碑已经成为国家的危机,忠臣们在瘴气弥漫的乡野中被埋没。兴衰未必完全是命运的安排,治乱的根源实际上是人心。昔日的雷声震动陵墓,天已经愤怒,如今的石碑虽然漫无边际,却尤为珍贵。九原之地难以召唤诸位贤人重归,只有一掬伤心的泪水将布料染湿。

注释:

  • 党籍碑:指的是与党派有关的碑刻,象征着忠诚与历史的见证。
  • 瘴乡尘:形容环境恶劣的地方。
  • 兴衰:指的是国家或政权的兴起与衰败。
  • 治乱:指国家的治理与动乱。
  • 雷昔震陵:指过去的雷声震动了皇陵,象征天意的愤怒。
  • 九原:古代对坟墓的称谓,象征已故的忠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端臣,南宋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多反映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风格沉郁悲凉,常通过历史典故表达对忠臣的怀念与对时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在南宋时期,战乱频繁,忠臣被埋没,周端臣通过《读党籍碑》表达对忠臣悲惨命运的惋惜和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读党籍碑》通过对党籍碑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诗中通过“忠臣埋没瘴乡尘”的描写,揭示了忠臣的困境和历史的无情。诗人认为,国家的兴衰不仅仅是命数所决定的,更与人的行为和选择息息相关。用“雷昔震陵天已怒”来暗示天意的愤怒,象征着对国家现状的不满与忧虑。结尾的“九原难叫诸贤起”,则表达了对逝去忠臣的追思与对贤能未能施展才华的无奈,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党籍碑成国步屯:党籍碑的存在成为国家的危机。
    • 忠臣埋没瘴乡尘:忠臣们在恶劣环境中被埋没,未被重视。
    • 兴衰未必皆关数:国家的兴衰未必完全由命运决定。
    • 治乱由来实来人:治理与动乱的根源在于人的行为。
    • 雷昔震陵天已怒:过去的雷声震动了陵墓,象征天的愤怒。
    • 石今漫减世尤珍:如今的石碑虽多,但却显得更加珍贵。
    • 九原难叫诸贤起:九原之地难以召唤贤人重归。
    • 一掬伤心泪染布:流下伤心的泪水,染湿了布料。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强调忠臣的悲惨命运与国家的危机。
    • 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现象(如雷声)以情感,增添诗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诗歌围绕忠臣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展开,表达了对忠诚与历史的反思,以及对人心的关注。

意象分析:

  • 党籍碑:象征着忠诚与历史,代表着对国家的责任感。
  • 瘴乡尘:象征着恶劣环境,暗示忠臣的孤独与无奈。
  • 雷声:象征着天意与愤怒,反映出对国家现状的无奈与不满。
  • 九原:象征着忠臣的归宿,表达对忠臣的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忠臣埋没”的地方是哪里? A. 瘴乡
    B. 都城
    C. 海外
    D. 山中

  2. “兴衰未必皆关数”意指什么? A. 国家命运完全由命运决定
    B. 国家兴衰与人的行为有关
    C. 人的命运与国家无关
    D. 以上都不对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周端臣的《读党籍碑》更加集中于对忠臣命运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苦难与百姓的疾苦。两者均反映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人心的忧虑,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周端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