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谪居十韵》
时间: 2025-04-28 00:47: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南谪居十韵
自哂沉冥客,曾为献纳臣。
壮心徒许国,薄命不如人。
才展凌云翅,俄成失水鳞。
葵枯犹向日,蓬断即辞春。
泽畔长愁地,天边欲老身。
萧条残活计,冷落旧交亲。
草合门无径,烟消甑有尘。
忧方知酒圣,贫始觉钱神。
虎尾难容足,羊肠易覆轮。
行藏与通塞,一切任陶钧。
白话文翻译
我自嘲是个沉冥的客人,曾经也是个朝廷的献纳官员。
壮志壮心只许为国效力,命薄的我不如他人。
才华本可飞翔于云霄,转眼却如失水的鱼鳞。
向日葵枯萎还朝向太阳,蓬草断了便告别春天。
在水边的土地上常常愁苦,天边即将老去的身躯。
生活萧条计划无望,旧友冷落已无亲近。
草长得合上了门没有小径,烟消之后锅里满是灰尘。
忧愁时才知道酒的美好,贫穷时才觉钱的神奇。
老虎的尾巴难以容纳双足,羊肠小道易于翻覆车轮。
无论行踪与通塞,一切都任由陶渊明去调和。
注释
- 沉冥:指深沉而昏暗,喻在逆境中的人。
- 献纳:指向朝廷进献或上报的官员。
- 壮心:指壮志豪情。
- 凌云翅:比喻才华出众,能够高飞。
- 失水鳞:比喻失去自由、失去生机,像鱼失去水一样。
- 葵枯:向日葵枯萎,形象地描绘了对阳光的渴望。
- 蓬断:蓬草断了,象征着失去生机。
- 泽畔:水边的地方。
- 萧条:指萧条和贫困。
- 酒圣:指酒的美妙,或许比作神灵。
- 贫始觉钱神:贫穷才知道财富的重要。
- 虎尾、羊肠:比喻艰难的处境,难以自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闻名。他的诗风格广泛,既有抒情的作品,也有关注社会民生的诗篇,是“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被贬至江南的时期,反映了他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流露出对失去官位后生活困顿的无奈,以及对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歌鉴赏
《江南谪居十韵》是白居易在贬谪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诗中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感慨。全诗以自嘲的语调开篇,表明了他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多次运用比喻,如“凌云翅”与“失水鳞”的对比,表现了他才华横溢却不得志的无奈。诗中“葵枯犹向日,蓬断即辞春”的意象,传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生命失去活力的哀伤。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一种深刻的孤独与无奈。尽管他曾是朝廷的一员,但在贬谪后,面对萧条的生活和冷落的交情,心中充满了失落与愁苦。最后两句“行藏与通塞,一切任陶钧”,表现了他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态度,似乎在告诉读者,面对命运的波折,唯有顺其自然,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哂沉冥客:自嘲自己是个沉闷的人,暗含对自己境遇的不满。
- 曾为献纳臣:回忆自己曾经是朝廷的官员,带有怀旧与无奈。
- 壮心徒许国:虽然有壮志,但报国无望,感叹命运的捉弄。
- 薄命不如人:自叹命运薄弱,不如他人。
- 才展凌云翅:才华有如展翅高飞,象征着理想。
- 俄成失水鳞:转眼之间,失去自由与生机。
- 葵枯犹向日:尽管葵花已枯萎,依然向着阳光,象征着不屈的希望。
- 蓬断即辞春:蓬草一旦断裂,便告别春天,象征着失去生机。
- 泽畔长愁地:在水边总是愁苦的地方。
- 天边欲老身:感叹自己即将老去,映衬出人生的无常。
- 萧条残活计:生活的萧条与计划的无望。
- 冷落旧交亲:与旧友的关系因生活困境而变得冷漠。
- 草合门无径:草长得合上了门,象征与世隔绝。
- 烟消甑有尘:锅里满是灰尘,暗指生活的琐碎与困扰。
- 忧方知酒圣:忧愁时才明白酒的美妙。
- 贫始觉钱神:贫穷时才意识到财富的价值。
- 虎尾难容足:比喻处境艰难,难以自足。
- 羊肠易覆轮:羊肠小道容易翻车,象征生活的艰辛。
- 行藏与通塞:无论行踪与阻塞,最终都随陶渊明的态度而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凌云翅”比喻才华,增添了诗的意象美。
- 对仗:整首诗的对称结构使得情感更为鲜明。
- 拟人:草和烟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理想的渴望,展现了白居易对命运与社会的深度思考,表现出一种在逆境中坚守理想、豁达面对生活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葵:象征向阳、希望。
- 蓬:象征生命的脆弱与不稳定。
- 泽:水边象征愁苦与孤独。
- 酒:象征生活的慰藉与乐趣。
- 虎尾:象征艰难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的《江南谪居十韵》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与忧愁
C. 豪情万丈 -
“葵枯犹向日”中的“葵”指的是什么?
A. 向日葵
B. 蓬草
C. 竹子 -
诗中提到的“虎尾”象征着什么?
A. 繁荣
B. 艰难
C. 祥和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白居易的语言更为通俗易懂,而杜甫则多了一份沉重与悲悯。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