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萧处士游黔南》
时间: 2025-01-11 16:46: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能文好饮老萧郎,
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
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
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
磨围山月正苍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的是老萧处士,他文才出众,爱好饮酒,生活潇洒如浮云,鬓发如霜。生活中的烦恼抛在脑后,诗歌便成了他的事业;对他而言,酒是故乡的象征,家园已被他遗忘。江水从巴峡初流而成字,猿猴在巫阳的叫声让人心碎。在黔南的山水中,若不醉倒在这里,又能去哪里呢?磨围山的月光也是如此苍茫。
注释:
- 老萧郎:指代萧处士,可能是诗人对友人的称呼。
- 身似浮云:形容生活态度洒脱,随意自在。
- 鬓似霜:形容年纪偏大,鬓发已白。
- 生计抛来:抛弃生计的烦恼。
- 诗是业:以诗作为自己的职业。
- 酒为乡:酒成为他的精神故乡。
- 江从巴峡初成字:指江流经过巴峡,形成文字般的美丽。
- 猿过巫阳始断肠:猿声在巫阳山传来,令人伤感。
- 不醉黔中争去得:在黔南的山水中,如果不醉倒在这里又能去哪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内容涵盖政治、民生、生活等多个方面,尤其擅长写乐府诗。
创作背景:
《送萧处士游黔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被贬谪至江州,内心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这首诗中得以体现。诗中描绘了黔南的美丽山水,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与深情。
诗歌鉴赏:
《送萧处士游黔南》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老萧处士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展现了白居易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开篇以“能文好饮老萧郎”引入,既交代了人的身份,又展现了其性格特征:聪慧而洒脱。紧接着“身似浮云鬓似霜”,对老萧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隐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中“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诗酒生活的向往,显示了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接下来的“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思乡之情,充满了对友人的惦念与对故土的怀念。
最后一句“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暗示在美丽的黔南,饮酒作乐是生活的真谛,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对自己洒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友人的深情祝愿,又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出白居易的诗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能文好饮老萧郎:老萧擅长写作,喜欢饮酒。
- 身似浮云鬓似霜:形象地比喻老萧的生活态度,洒脱自在。
- 生计抛来诗是业:不再为生计烦恼,诗歌成为他唯一的事业。
- 家园忘却酒为乡:对家园的思念已被酒的快乐所取代。
- 江从巴峡初成字:巴峡的江水流淌,象征着文字的美丽。
- 猿过巫阳始断肠:猿声在巫阳山回荡,表露出作者的伤感情绪。
- 不醉黔中争去得:在黔南的美景中,如不醉倒在此又能去哪里?
- 磨围山月正苍苍:磨围山的月光清冷而苍茫,增添了诗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身似浮云”形象地描绘了老萧的洒脱。
- 对仗:如“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江水和猿声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深切关怀。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云:象征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 霜:象征年岁与时间的流逝。
- 江水:象征流动的生命和文字的美丽。
- 猿声:象征孤独与思乡之情。
- 月光:象征清冷的思绪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老萧郎”在诗中是指谁?
A. 白居易
B. 萧处士
C. 诗中的猿 -
诗中提到的“江从巴峡”主要描绘了什么?
A. 自然美景
B. 友人的身影
C. 生活的烦恼 -
“不醉黔中争去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饮酒生活的向往
C. 对故乡的怀念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是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待。
- 李白《早发白帝城》: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个人心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豪放的个性。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唐代诗歌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