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散》

时间: 2025-01-11 14:10:51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

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
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白话文翻译:

小宴刚刚结束,大家在平桥上漫步,月光洒在路面上。
笙歌声响起,大家陆续回到庭院,楼台下的灯火明亮。
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蝉声也逐渐消散,秋天的雁群飞来了。
我还有什么睡意呢?临近入睡时,我举起残余的酒杯。

注释:

  • 小宴:小型的宴会,指聚餐或聚会。
  • 追凉:寻找凉爽的感觉,享受夏夜的清凉。
  • 平桥:指平坦的桥,可能是一座小桥,营造出宁静的环境。
  • 笙歌:笙是一种乐器,歌声指音乐,代表宴会上欢快的气氛。
  • 灯火:指灯光,烘托出温馨的夜晚情景。
  • 残暑:指夏末的炎热。
  • 蝉催尽:蝉声渐渐消失,暗示夏天即将结束。
  • 新秋:刚刚到来的秋天。
  • 雁戴来:大雁迁徙,象征秋天的到来。
  • 睡兴:睡意或入睡的兴致。
  • 临卧:即将入睡。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仲夏与初秋交替的夜晚,诗人通过宴会后的情景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平桥、笙歌、灯火等意象,描绘了宴会的热闹与温馨,体现了唐代盛行的文人雅集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以通俗、易懂著称,常常关心民生,抒发个人情感,作品涵盖了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诗等多种形式。

创作背景:

《宴散》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唐朝时期。诗人通过宴会的场景,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宴散》是一首描绘夏季晚宴后的清新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夜晚场景,展现出宴会的欢愉与秋天的来临。开头两句,小宴追凉,平桥步月,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朋友们在月下徜徉,似乎忘却了世俗的烦恼。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展现了宴席的热闹与归家的温馨。后两句中,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诗人感受到季节的变化,蝉声的消逝象征着夏天的结束,而雁阵的飞来则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这种转变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最后的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诗人对即将入睡的无奈和对酒的留恋,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似乎在感叹即使生活再美好,时间也无法停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宴追凉散:宴会刚结束,大家在追求凉快的夜晚。
  • 平桥步月回:在平坦的桥上漫步,月光映照着回家之路。
  • 笙歌归院落:宴会的音乐声中,大家陆续回到各自的院落。
  • 灯火下楼台:楼台上的灯光闪烁,照亮了返回的路程。
  • 残暑蝉催尽:炎热的夏天已接近尾声,蝉声渐渐消失。
  • 新秋雁戴来:新秋的到来,伴随着大雁的飞翔。
  • 将何还睡兴:我已经没有了睡意,难以入眠。
  • 临卧举残杯:即将入睡时,举起剩余的酒杯,感慨万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形成对称美。
  • 拟人:蝉声的消逝和雁群的到来,赋予自然以生命。
  • 意象:月光、笙歌、灯火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感伤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宴会的欢愉与对季节变化的感受,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流逝岁月的感慨。诗人在欢乐中透出淡淡的惆怅,展现出生活的无常与珍惜当下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着宁静与美好,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 笙歌:代表欢乐的聚会,体现出唐代文人雅集的生活情趣。
  • 灯火:象征温暖与归属感,照亮了回家的路。
  • 蝉声:象征夏天的结束,带有时光流逝的感伤。
  • 大雁: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代表着岁月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宴散》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白居易
    • C) 李白
    • D) 王维
  2. 诗中提到的“残暑”指的是哪个季节的结束?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情
    • B) 离别
    • C) 时光流逝与珍惜
    • D) 自然风光

答案:

  1. B) 白居易
  2. B) 夏天
  3. C) 时光流逝与珍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秋夕》:杜甫
  • 《秋夕》: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与《宴散》都通过夜晚的描写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时光的感慨,但杜甫的作品更侧重于忧国忧民的情感,而白居易则更多地体现个人的生活情趣与哲思。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