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闻砧(江州作)》

时间: 2024-09-19 21:12:13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的人们在晚秋时节分发衣物,十月才开始听到砧板敲打的声音。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诗人站在高楼上,心中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故乡。

注释:

  • 江人:指江边的人,可能是渔民或农民。
  • 授衣:分发衣物,象征着温暖和关怀。
  • 闻砧:听到砧板敲打的声音,砧是指砧板,通常用于打衣物或处理食物。
  • 高楼月:高楼上的月亮,指代诗人所处的环境。
  • 故园心:思念故乡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他的诗作内容广泛,涵盖了政治、生活、情感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在江州任职期间,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透过秋季的场景,融入个人情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江楼闻砧》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勾勒出江边暮秋的景象:晚风中,江人分发衣物,显现出一幅温情的画面。而“十月始闻砧”,则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渐深和生活的节奏,砧板的声音仿佛在提醒人们,季节的更替和生活的琐碎。

接下来的“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则将情感推向高潮。在高楼之上,皓月当空,诗人独自遥望,心中却思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这种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月亮的明亮与故乡的遥远形成鲜明对照,令人心生共鸣。

整首诗在意象的营造上非常成功,江边的生活场景、秋月的清冷与故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人授衣晚:诗人观察到江边的人在晚秋的季节里忙着分发衣物,传达出一种温暖和关怀的氛围。
  2. 十月始闻砧:砧板的敲打声在十月开始响起,暗示着秋天的到来,也体现了农事的繁忙。
  3. 一夕高楼月:在一个月光明亮的晚上,诗人站在高楼上,抬头望向天空,感受到宁静和孤独。
  4. 万里故园心: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表现出诗人对离别的无奈与惆怅。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月光与心情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边的秋景和诗人内心的思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悟,反映了人对故土情感的依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自然和生活的流动。
  • :象征温暖和人间的关怀。
  • :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日常的节奏。
  • :象征孤独和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砧”指的是什么?

    • A. 月亮
    • B. 砧板
    • C. 衣物
    • D. 江水
  2. 诗人在哪个季节听到了砧板的声音?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3. “万里故园心”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 A. 忘却
    • B. 怀念
    • C. 失望
    • D. 欢喜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江楼闻砧》均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多地体现了孤独与思考,而《江楼闻砧》则结合了自然的景象,表现出生活的温情与惆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相关研究论文和评论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