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五日》

时间: 2025-01-26 06:55:25

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

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

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

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

迎芳后园立,就暖前檐坐。

还有惆怅心,欲别红炉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
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
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
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
迎芳后园立,就暖前檐坐。
还有惆怅心,欲别红炉火。

白话文翻译

立春后的五天,春天的景象显得格外妩媚。
夕阳西斜,白昼渐渐延长,碧蓝的云彩低垂,似乎要坠落。
残留的冰块裂成玉片,初绽的花苞排成红色的颗粒。
我与万物相遇都感到欢欣,喜爱春天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
我在后园迎接芳香,倚靠着前檐享受温暖。
但我心中依然有些惆怅,想要告别温暖的红炉火。

注释

  • 立春: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象征春天的开始。
  • 纷婀娜:形容春天的景色纷繁多姿,美丽动人。
  • 白日:指白天,阳光明媚的日子。
  • 斜渐长:夕阳西下,日照时间逐渐延长。
  • 碧云:清澈的蓝天和白云。
  • 坼玉片:冰块裂开,像玉石一样的晶莹剔透。
  • 新萼:初生的花苞,代表春天的新生。
  • 尽欢欣:在遇见万物时感到无比的快乐。
  • 惆怅心:内心的忧伤和不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善于描写民生疾苦与自然风光。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白居易的晚年,正值春天,作者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生命的复苏,借此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与对过往的惆怅。

诗歌鉴赏

《立春后五日》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诗中开头便以“立春后五日”引入,时间的设定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临近,伴随而来的则是春天的“纷婀娜”之态,展现了春天的多姿多彩。接着,诗人描绘了白昼的延长与云彩的低垂,展现出春天的温暖和舒适。

“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冰雪的消融与花苞的绽放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生命的复苏与希望。诗人与自然万物的互动,表达了他内心的欢欣,但同时也流露出对春天短暂的惆怅,尤其是“欲别红炉火”一句,表达了对温暖的依依不舍。

整首诗在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象的同时,也隐含了人生的感慨,春天虽美,但终究是短暂的,作者通过这种对比引发了对生命流逝的思考。白居易通过简单的语言与细腻的情感,将春天的美好与人生的无常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他深邃的哲思与细腻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诗人置身于春天,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2. "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描绘春天的日照时间渐长,蓝天白云的舒适感。
  3. "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冬天的残冰与春天的花苞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生命的复苏。
  4. "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与自然万物相遇时的欢愉,表达了对春天的共同热爱。
  5. "迎芳后园立,就暖前檐坐。":诗人在后园享受春天的芳香与温暖的阳光。
  6. "还有惆怅心,欲别红炉火。":虽然外界美好,但内心仍有对往昔的依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冰块比作“玉片”,突出其晶莹剔透的美感。
  • 对仗:如“迎芳后园立,就暖前檐坐”,形成对称的节奏感。
  • 拟人:春天被赋予了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欣赏,同时流露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象征着过去与冷漠,春天的到来使冰雪融化。
  • :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繁荣。
  • :代表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气是什么? A. 立夏
    B. 立春
    C. 立秋
    D. 立冬

  2. “残冰坼玉片”中“玉片”是指什么? A. 玉石
    B. 冰块
    C. 花瓣
    D. 水珠

  3.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是? A. 绝望
    B. 期待
    C. 惆怅与欣喜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的春天诗作,白居易偏重于春天的美丽与生机,而杜甫则更关注春天带来的忧虑与国家的动荡。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生活背景与人生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