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歌者(宿鄂州)》
时间: 2025-01-11 21:56: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泊鹦鹉洲,江月秋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白话文翻译:
夜晚我停泊在鹦鹉洲,江面上的月光在秋夜中显得格外清澈。
邻船上有一位歌者,唱出的歌词令人心痛。
歌声刚停,接着便是哭泣,哭声时断时续。
我顺着声音找去,看到一个面庞如雪的女子。
她独自倚着船帆,身姿娇美,大约十七八岁。
泪水如珍珠般滑落,双双坠落在明亮的月光下。
我想问问她是谁家的女子,为什么歌声和泪水如此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却始终不愿回答。
注释:
- 鹦鹉洲:地名,位于长江中游,是白居易夜泊之处。
- 江月:指江面上的月亮,象征清冷与宁静。
- 歌者:指在邻船上唱歌的人,代表了诗中的情感表达。
- 颜如雪:形容女子的脸色白皙,象征纯洁与美丽。
- 娉婷:形容女子的身姿优雅。
- 沾襟:指泪水沾湿衣襟,表达悲伤。
典故解析:
- “夜泊”:古人常在船上或岸边夜宿,夜景常引发情思。
- “明月”:月亮常被用来象征思乡与离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尤其擅长表达社会民生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其在鄂州任职期间,诗中通过夜泊的场景,表达了对孤独与哀愁的感受。
诗歌鉴赏:
《夜闻歌者(宿鄂州)》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描绘了夜晚在江边的宁静与忧伤。诗的开头通过“夜泊鹦鹉洲”引入,瞬间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随着“邻船有歌者”的出现,情感的焦点转向了歌声,在寂静的夜中唱出一种愁苦,似乎与诗人心中的孤独产生共鸣。
歌声停后,接着而来的哭泣声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悲凉,诗人细腻地捕捉到了这个瞬间的情感波动。接着,诗人描绘了那位“颜如雪”的女子,她的美丽与泪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夜泪如真珠”中,泪水的比喻生动而形象,突显了女子内心的苦楚。
整首诗不仅在描写上细腻入微,也在情感表达上深刻动人。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与对人物的刻画,传达了对人世间孤独与哀愁的深刻思考。最终,诗人试图与女子沟通,却换来了她的沉默,令人唏嘘不已。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夜泊鹦鹉洲”:夜晚停船在鹦鹉洲,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江月秋澄澈”:秋天的月光在江面上显得格外明亮,象征着清冷与孤独。
- “邻船有歌者”:邻船上有个人在唱歌,引起诗人注意。
- “发词堪愁绝”:歌词充满愁苦,触动诗人的心弦。
- “歌罢继以泣”:歌声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是女子的哭泣,情感愈加浓厚。
- “寻声见其人”:诗人追寻哭泣声,见到了这位女子。
- “有妇颜如雪”:女子面容洁白如雪,象征她的纯洁与美丽。
- “独倚帆樯立”:她独自在船帆旁站立,增添了孤独感。
- “娉婷十七八”:暗示她的青春与美丽。
- “夜泪如真珠”:形容她的泪水如珍珠般滑落,表现出悲伤的美。
- “借问谁家妇”:诗人想要询问她的身份。
- “歌泣何凄切”:对她的歌与泪水感到好奇与同情。
- “一问一沾襟”:询问使得诗人心情沉重,泪水沾湿衣襟。
- “低眉终不说”:女子低下头不愿回答,留给诗人更多的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夜泪如真珠”,形象地表达了泪水的凄美。
- 对仗:如“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夜晚与月亮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夜泊的场景与歌者的悲伤,表达了对人世间孤独、失落与爱情的思考,展现人情的复杂与深邃。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清冷与孤独,常常引发思乡之情。
- 泪水:代表内心深处的苦痛与悲伤。
- 歌声:寄托情感的载体,唤起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邻船有歌者”指的是谁? A. 诗人
B. 一位女子
C. 一位男歌者
D. 不确定 -
“夜泪如真珠”中的“真珠”暗示了什么? A. 美丽
B. 价值
C. 悲伤
D. 快乐 -
诗人为何无法得知女子的身份? A. 女子不愿意说
B. 诗人不问
C. 女子已离去
D. 诗人听不清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长恨歌》:同样描写情感与离别。
- 李白《静夜思》: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李白)与《夜闻歌者》均描写夜晚的孤独,但前者更倾向于豪放,后者则细腻而婉约。
- 《孤雁》(王维)与《夜闻歌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但王维更注重景物描写,而白居易则着重于人物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传》
- 《唐代诗歌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