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时间: 2025-01-27 04:11:37

蓼花繁,桐叶下。

寂寂梦回凉夜。

城角断,砌蛩悲。

月高风起时。

衣上泪。

谁堪寄。

一寸妾心千里。

人北去,雁南征。

满庭秋草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漏子
蓼花繁,桐叶下。
寂寂梦回凉夜。
城角断,砌蛩悲。
月高风起时。
衣上泪。谁堪寄。
一寸妾心千里。
人北去,雁南征。
满庭秋草生。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蓼花繁盛,桐树叶子在微风中摇曳。
静静地在梦中回忆那凉爽的夜晚。
城角已经断裂,石阶上蟋蟀悲鸣。
月亮高悬,风起时。
衣衫上沾满泪水,谁能寄托我的思念?
我那一寸妾心,已如千里之远。
那人已向北去,雁阵则向南飞。
庭院中已满是秋天的野草。

注释:

字词注释:

  • 蓼花:蓼草的花,象征着秋天的气息。
  • 桐叶:桐树的叶子,象征着清凉和宁静。
  • 寂寂梦回:形容梦中回忆的孤寂。
  • 砌蛩悲:石阶上的蟋蟀悲鸣,描绘了一种萧瑟的氛围。
  • 妾心:指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心。
  • 雁南征:雁群向南飞,象征离别与思念。

典故解析:
“月高风起时”描绘了一个清冷的夜晚,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人北去,雁南征”则是古代常见的离别意象,表示人事的无常与心中的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祖皋是宋代著名的词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语言清新,情感细腻,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更漏子》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所作,反映了作者对离别的深切感受。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使得诗人常常感受到离散的悲伤。

诗歌鉴赏:

《更漏子》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感的词作,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夜的宁静与内心的惆怅。开头部分“蓼花繁,桐叶下”用生动的自然景象引入,展现了秋天的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情感逐渐转向孤寂与思念。特别是“衣上泪,谁堪寄”一句,表达了女子对离去者的无尽思念与心中苦涩的情感。整首词中,秋天的意象与思念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作品的情感更加深厚。

月亮的明亮和风的轻拂,构成了一幅静谧的夜景,但在这份宁静中却隐藏着深刻的忧伤。最后一句“满庭秋草生”则用自然的衰败来映衬内心的失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整首词不仅表现了对逝去的怀念,也反映了对未来的无奈与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蓼花繁,桐叶下。”:描绘了秋天的季节特征,营造了一个静谧的环境。
  • “寂寂梦回凉夜。”:表达了内心的孤独,梦中的回忆让人感到清凉。
  • “城角断,砌蛩悲。”:通过细节描写,传达出一种悲伤的氛围。
  • “月高风起时。”:月亮高悬,风起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加深。
  • “衣上泪。谁堪寄。”:流泪的衣衫与寄托的无奈,突显了对远方人的思念。
  • “一寸妾心千里。”:形象地表达了思念之深,距离的遥远。
  • “人北去,雁南征。”:人远去的悲伤与离别的无奈。
  • “满庭秋草生。”:用自然的衰败来映衬内心的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衣上泪”,形象而深刻。
  • 拟人:蟋蟀的悲鸣赋予了自然以情感,增强了氛围。
  • 对仗:如“人北去,雁南征”,增强了韵律感和情感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离别的深切思念与无奈,表现了人对于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蓼花: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与生命的短暂。
  • 桐叶:暗示着清凉与宁静。
  • 月亮:常象征着思念与孤独。
  • :象征着离别与远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衣上泪,谁堪寄”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思念
    C. 快乐
    D. 愤怒

  2. 诗中的“人北去,雁南征”用来表现什么? A. 友谊
    B. 离别与思念
    C. 欢聚
    D. 旅行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卢祖皋的《更漏子》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景的营造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两者都表现了对离别的深切思念,但在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