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妙玉乞红梅》

时间: 2025-01-10 22:36:59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白话文翻译

酒还没开,诗句也未成,寻春问腊已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之露,只想乞求孀娥槛外的梅花。
入世的冷淡使我挑走红雪,离开尘世的香气割断紫云。
谁在乎我这瘦弱的诗肩,衣上仍沾有佛院的苔藓。

注释

  • 酒未开樽:酒还没打开,表示一种等待或未完成的状态。
  • 句未裁:诗句尚未成型,暗示诗人创作的困境。
  • 寻春问腊:寻求春天的到来,向腊月询问;腊月是冬天的最后一个月,暗示春天的期盼。
  • 大士:指佛教的菩萨或大士,象征慈悲与智慧。
  • 孀娥:指嫦娥,月亮的女神,象征孤独与美丽。
  • 槎枒:指船桨,表示行旅的艰辛。
  • 佛院苔:佛教寺院中的苔藓,象征清净和修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雪芹(1715年-1763年),清代著名小说家,以其长篇小说《红楼梦》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尤其擅长刻画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创作背景

《访妙玉乞红梅》成诗于曹雪芹晚年,他在此时经历了人生的诸多波折,情感丰富而复杂。诗中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的渴望。开头两句通过“酒未开樽,句未裁”表明诗人正处于创作的困境中,既有对春天的期待,也有对寒冷冬季的无奈。接下来的两句“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简单美好事物的渴望,梅花在这里象征着孤高与清雅,恰好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展示了诗人对世俗的冷漠,似乎在说自己与尘世的美好渐行渐远,而他所追求的却是那份清雅的孤独与超脱。最后两句则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结束,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无奈与自嘲,尽管身体瘦弱,仍然保持着对诗的热爱,身上的苔藓象征着他与佛教的渊源,暗示着一种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美的向往与人生的沉思,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酒未开樽句未裁:诗人处于创作的停滞状态,酒未开代表心情未放松,句子未成暗示创作的苦恼。
  2. 寻春问腊到蓬莱:想要寻求春天的到来,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3. 不求大士瓶中露:不追求高深的哲理或神秘的灵感。
  4. 为乞孀娥槛外梅:只渴望那份清雅的梅花,象征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美。
  5. 入世冷挑红雪去:表达出对世俗的冷淡态度,似乎在逃避尘世的纷扰。
  6. 离尘香割紫云来:追求一种超脱的境界,希望离开尘世的纷争,获得内心的宁静。
  7. 槎枒谁惜诗肩瘦:自嘲自己瘦弱的身躯,感慨人生的艰辛。
  8. 衣上犹沾佛院苔:身上的苔藓象征着修行和清净,暗示诗人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醉未开樽”暗指诗人内心的忧愁。
  • 对仗:如“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象征:梅花象征着高洁与孤独,苔藓则象征着修行与清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渴望、对梅花的倾慕,以及对世俗的冷漠,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诗中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清雅与宁静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放松与欢愉,但在诗中却是未开,反映出诗人的郁结。
  • :象征孤高、清雅的美,寄托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 苔藓:象征着清净与修行,表明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对世俗的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孀娥”指的是哪个神话人物? A. 西游记中的嫦娥
    B.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C. 水浒传中的李逵
    D. 白蛇传中的白娘子

  2. 诗的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开心
    B. 郁闷
    C. 愤怒
    D. 迷茫

  3. 本诗中的“梅”象征着什么? A. 友情
    B. 清高与孤独
    C. 爱情
    D. 权力

答案

  1. A. 西游记中的嫦娥
  2. B. 郁闷
  3. B. 清高与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李白):同样表现孤独的情感,但李白的诗更显豪放与洒脱,而曹雪芹则更显细腻与内敛。

    解读:李白追求的是自由与洒脱,而曹雪芹则在细腻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两者在表现孤独的方式上有着不同的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红楼梦》曹雪芹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