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扁舟
作者:龚贤
扁舟当晓发,沙岸杳然空。
人语蛮烟外,鸡鸣海色中。
短衣曾去国,白首尚飘蓬。
不读荆轲传,羞为一剑雄。
白话文翻译:
将要在清晨出发的小船,在沙滩上显得格外孤寂。
远处传来人的声音,伴随着淡淡的烟雾,鸡鸣声从海边传来。
曾穿着短衣离开故国,白发苍苍却像飘荡的蓬草。
不读荆轲的传记,怎能自称是一位英勇的剑客呢?
注释:
- 扁舟:小船,象征孤独和漂泊。
- 当晓发:指在清晨出发。
- 沙岸杳然空:沙滩上空旷而寂静,表示孤独。
- 蛮烟:指烟雾弥漫,含有异乡的气息。
- 短衣:指简朴的衣物,这里暗指离开故乡的艰辛。
- 白首尚飘蓬:形容年纪已大,依然像蓬草一样飘荡不定。
- 荆轲传:荆轲是历史上著名的刺客,传记中讲述了他的英勇事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龚贤(1642年-1716年),字孟庭,号香涛,浙江人,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和诗人,以其精致的山水画闻名,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成败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龚贤晚年,正值清代盛世,诗人对个人理想与历史的思考愈加深入。他通过描绘小船出发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惘。
诗歌鉴赏:
《扁舟》这首诗以清晨的小船为起点,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充满思考的氛围。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入挖掘了内心的情感。前两句通过“扁舟”和“沙岸”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出发前的孤独感。第三句“短衣曾去国”则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白发苍苍的他,仍然在追寻着自己的理想与归属,体现了离别的痛苦与漂泊的无奈。
最后一句“不读荆轲传,羞为一剑雄”更是点明了诗人对自身价值的反思。荆轲作为英雄刺客的形象,激励着诗人追求壮志凌云的理想,然而他却感到羞愧,似乎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这样的理想。整首诗在清晨的宁静与内心的激荡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扁舟当晓发:暗示出发的紧迫感和孤独。
- 沙岸杳然空:描绘出周围环境的空旷与孤独。
- 人语蛮烟外:隐约传来他乡人声,增添陌生感。
- 鸡鸣海色中:鸡鸣声与海的景色交织,营造出乡愁。
- 短衣曾去国:短衣象征贫困和艰辛的旅程。
- 白首尚飘蓬:白发象征年纪及漂泊的无奈。
- 不读荆轲传:荆轲是英雄,诗人自感不配。
- 羞为一剑雄:表达了对英雄理想的向往与自我否定。
修辞手法:
- 对比:小舟与沙岸的空旷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孤独。
- 象征:短衣和白发象征着诗人经历的艰辛与年华的流逝。
- 隐喻:荆轲的形象隐喻着对英雄气概的追求。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孤独的舟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既有对故乡的怀念,也有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扁舟:象征着孤独和漂泊,寄托了诗人的心境。
- 沙岸:空旷与寂静,象征着远离故乡的孤独感。
- 鸡鸣:乡音的象征,传递出思乡之情。
- 白首:年老与经历,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漂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荆轲传”主要讲述的是_____。
A. 一位历史英雄
B. 一位诗人的生平
C. 一段爱情故事
D. 一场战争 -
判断题:诗中“短衣曾去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A. 对
B. 错 -
选择题: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人生的反思与理想的追求
C. 对爱情的渴望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行路难》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扁舟》都表达了孤独和对人生的感慨,但杜甫的作品更强调国家的忧虑,而龚贤则注重个人的漂泊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龚贤研究》
通过以上的解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扁舟》的意境与情感,同时也能从中汲取人生的思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