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碧亭》

时间: 2025-01-10 19:11:16

雨歇留蒸湿,明来得翳凉。

双嬉鱼欲动,万个竹添长。

景到烦诗答,叹多厄日忙。

兹游端胜绝,不是学高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涵碧亭
作者: 葛洪 〔宋代〕

雨歇留蒸湿,明来得翳凉。
双嬉鱼欲动,万个竹添长。
景到烦诗答,叹多厄日忙。
兹游端胜绝,不是学高阳。

白话文翻译:

雨停后留下湿润,明天来时却能感受到凉意。
一对嬉戏的鱼儿仿佛要游动,成千上万的竹子在悄然生长。
景色到了却让我烦恼诗句的回答,叹息多日的忙碌与苦恼。
这次游玩真是绝佳,根本不是为了向高阳学习。

注释:

  • 蒸湿:指雨后空气湿润,蒸腾的水汽。
  • 翳凉:阴凉的感觉。
  • 双嬉鱼:指两条欢乐游动的鱼,象征生动的自然景象。
  • 万个竹:形容竹子繁茂,生长旺盛。
  • 景到:风景到达,指景色的美好。
  • 烦诗答:烦恼于如何回答诗句,显示诗人的苦恼。
  • 高阳:高阳是指高阳台,常用作诗词的学习和借鉴对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洪(公元283年-363年),字季伦,号潜夫,东晋时期的著名道士、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以道教思想和炼丹术闻名,曾著有《抱朴子》等作品。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和心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涵碧亭》作于葛洪游览某地时,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在当时,文人雅士多以游览山水为乐,诗中体现了这种文化氛围和个人情感的结合。

诗歌鉴赏:

《涵碧亭》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感受的古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的宁静和清新,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首句“雨歇留蒸湿”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雨后湿润的空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而“明来得翳凉”则暗示了即将到来的凉爽,展现了自然的变化和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接下来的两句“双嬉鱼欲动,万个竹添长”,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生命的活力,鱼儿的嬉戏和竹子的生长象征着自然的繁荣与生机,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然而,诗人也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表达了对生活的烦恼与不安。“景到烦诗答,叹多厄日忙”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困扰与对忙碌生活的感慨,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之间的矛盾与思考。

最后一句“兹游端胜绝,不是学高阳”则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诗人强调此行游玩并不是为了追求学问,而是为了享受自然,探寻内心的宁静与快乐,表现了对纯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歇留蒸湿”:描写雨后湿润的空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 “明来得翳凉”:暗示即将到来的凉爽,展现自然的变化。
  • “双嬉鱼欲动”:鱼儿在水中嬉戏,象征生动的自然景象。
  • “万个竹添长”:竹子生长旺盛,象征自然的繁荣与生机。
  • “景到烦诗答”:享受美景之余,感到创作的烦恼。
  • “叹多厄日忙”:对忙碌生活的感慨,体现诗人的内心矛盾。
  • “兹游端胜绝”:强调本次游玩非常美好。
  • “不是学高阳”:追求的不是学问,而是对自然与生活的体验。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双嬉鱼”给予鱼儿以人的情感,使景色更为生动;“万个竹”通过夸张手法突出了竹林的繁茂。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的热爱,亦展现了他在忙碌生活中对宁静的渴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新的开始和生命的滋润。
  • :象征活力与生命的自由。
  • :象征坚韧与生长,代表自然的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雨后留下的状态是什么? A. 干燥
    B. 湿润
    C. 炎热
    D. 寒冷

  2. “双嬉鱼欲动”中的“鱼”代表什么? A. 人
    B. 生命
    C. 自然
    D. 忧愁

  3. 诗中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A. 忍耐
    B. 享受
    C. 忧虑
    D. 忘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观,抒发游玩之乐。
  • 王维的《鹿柴》:展现山水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对比:

  • 对比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展现了自然之美,但《涵碧亭》更偏重于描述游玩时的感受,而《山居秋暝》则更强调静谧与内心的思考。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葛洪与道教文化》